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军获“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为全国10名获此殊荣的高校辅导员之一。她用爱连接育人梦和学生的成才梦,是同学们心目中的“知心马大姐”。
知心“马大姐” 总是伴随学生
马军不只是老师,更是学生们喜欢的 “知心姐姐”。她主讲的心理健康课总是爆满;她收集了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成长故事,办公桌上有他们诉说心里酸楚的纸条;她的邮箱里,有学生们写的挥之不去的烦恼;她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一本沉甸甸的“知心姐姐”记录本,记录着学生的问题。
她像一个充满活力的陀螺。早上7时,她要督促学生们按时起床,回到办公室忙完工作,开始给学生留言回复,接待来访的学生并帮他们“跑腿”;下午6时,别的老师下班,她还守在办公室与约好的学生一个个谈话;晚上9时,学生陆陆续续走了,她才打开电脑,整理登记当天的学生工作情况,列出明天需解决的重点,写总结材料。
对于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马军总是给予100分的关注。2019年,成绩优异的刘奕路没有如愿保研,情绪低落,马军主动找她开导。“结果已这样了,我们不要浪费时间纠结这些,通往成功的路很多,这道门关了,另有一扇窗户肯定打开了。”马军语重心长地安慰道。
“可是,我怕考研也失败。”“你这么优秀,怕啥!马姐陪着你!”马军笑着说。后来,刘奕路在马军的鼓励下,如愿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年还获得首届核领域的玛丽居里奖学金。“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关注成绩差的同学,其实成绩好的同学我们也要多关心,要抓两头,促中间。”马军说。
帮助贫困孩子 让他考上研究生
马军是学校第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除日常辅导员工作外,还经常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至今已成功干预学生心理危机200余例,转化“后进”学生100余人,跟踪辅导500余人。
刚参加工作时,马军发现学校里的贫困学生多,资助渠道也少,她记在了心里。在外面吃饭时,马军总是记挂着给学生带饭菜,想着给那些为了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的学生开开荤。
一次,有个学生不经意地说他们班有个同学,暑假之后变得消瘦黝黑。这句话立刻引起马军的注意。事后她得知该同学家庭贫困,父亲假期车祸去世,母亲身患重病寄居在亲戚家,家中还有一个收养的妹妹……所有的重担全压在这名学生身上,他为了能勉强生活,只能不顾辛苦地打工。
于是,马军为他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他介绍了家教,还每月借给他500元生活费。这名学生将马老师的关爱化作了勤学奋进的动力,多次获得各级奖学金并顺利考上了研究生。
这位研究生在南华大学微信公众号留言:“如果不是马姐像妈妈一样的鼓励和陪伴,我可能会投入极大精力去发传单,最后狼狈毕业。她的暖心言语,成了我大学4年的动力,每当我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她。”
无私关怀 当年轻老师引路人
作为辅导员队伍中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示范带头人物,马军还有一群特殊的“学生”——学校的年轻辅导员。
“平易近人的马老师,把我们当作自己孩子一般,去关心爱护、呵护成长。她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专业化水平。”船山学院辅导员旷思佳是南华大学辅导员协会秘书组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交往中,她发现马军极具慧眼,可以发掘出每个人的专长,并让其发光发亮。
“工作中的马老师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生活中的马老师又很暖心,像家人一样,无私关怀。”核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周华国,2019年本科毕业后选择留校当辅导员,与马军共事两年多,马军得知他在备战考研后,减少了他的工作量,鼓励他好好备考。
周华国说:“马老师就像年轻辅导员的引路人,无论何时都能找到她。”去年有个学生情绪波动大,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周华国找到马军咨询要如何应对。马军说道:“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与他家里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尽全力提供帮助。”在马军的指导下,这位同学情绪逐渐稳定,延长一年毕业。
“马大姐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一家人。”语言文学学院辅导员周玲2017年毕业后留校当辅导员。她回忆,马军会主动找年轻辅导员谈心,指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马军每次看到周玲,便会询问她的学业进度,督促她一定要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去年8月,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找到马军,拍摄庆祝建党百年特别节目《我眼中的中国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接力讲》,马军毫不犹豫地将这个机会给了周玲,最终顺利完成了拍摄。
品格呈现:责任
担负身上的使命,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到极致。
编者说
“一路走来,我爱我的学生,爱这份光荣的育人事业,我会幸福地一路走下去!”对于辅导员事业,马军总是这样说。“知心马大姐”的称号,是同学们给予她的最高嘉奖,她热爱同学,同学们也热爱她。(任乐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