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自己孩子健康心灵的培养,才最为首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具有不虚度光阴的积极人生,否则适得其反。1925年,美国青年威廉·夏伊勒去巴黎,虽两手空空,也尽情追逐生活的享受,然而每次觥筹交错之后,他所感受到的,只是无尽的空虚。多年后他回忆说:“在巴黎这美丽城市,每天我都过得很迷惘:除了阅读写作,就是大啖美食……” 当时像他一样呆在巴黎的还有许多青年,如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明威、女作家斯泰因、舞蹈家邓肯……当时也是无法忍受世间的喧嚣、吵闹和腐败,才回到祖辈的故乡寻根,那正是“一战”后,整整一代欧美青年都陷入巨大的迷惘。
那时,欧洲正享受着战前的和平,但战争阴影越来越近,后来当整个世界都卷入战火时,西方人仿佛才发觉,古老中国和她的英勇儿女们早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便在血泊中挣扎起来。尽管力量悬殊,孤立无援,然而这些民族的脊梁却绝不低头,他们咬紧牙关,一次又一次向日寇发起反击……鲜血从无数胸膛沁出,染红了东北大地洁白的雪花。
雪花,在和平生活中是诗意的象征。在西方,诗人们也经常把从天而降的雪花称作上天的信使。然而,那一年——1936年,世界最美的信使乃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在决心牺牲自己的生命前,她的内心一直在向阔别了4年、远在四川的6岁儿子喃喃倾诉:
宁儿:母亲对你没能尽到教育责任,实在是遗憾。母亲因坚决的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母亲与你是没有再见的机会,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多年以后,这位母亲的雕像站立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那年东北大地阳光普照,我曾来到她雕像前,凝视着那3个简单的汉字——赵一曼,想起她们那代人在当时的环境下所毅然选择的道路,心中突然涌起了诗人绿原在参观波恩贝多芬故居时写下的诗篇:
踏着咯吱咯吱的地板/走进一间坡顶的小阁楼/就会听见一阵婴儿的啼哭——那啼哭是恼怒的/它在以生命抗议……
面对自己的儿子,赵一曼只是个普通的中国妈妈,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这对母子当会尽享天伦之乐,但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位平凡的母亲却选择了一条壮烈而伟大的道路。
这样的母亲,虽未用言语来教育孩子,但已用自己的英勇行为来为其树立了榜样,也为今天的孩子诠释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坚定人生的信念,人生就会有意义,内心才不会迷惘。就生命本质而言,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向度。如果每位家长都能认识到这点,那么,他们就会以自己言行来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榜样。
是的,孩子,在阳光之下,认清你面前的道路吧!记住母亲的嘱咐和父亲的期盼,它将使你永远铭记自己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就像贝多芬那样,勇敢地冲出内心的阁楼,而永不迷惘。(文/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市政府参事 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