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教育论坛]“双减”,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

发表时间:2021-12-29 15:50:00    来源:品格周刊
  “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时,入夜,小区院子里充满孩子的嬉闹声,可一上小学,院子安静了下来,孩子们踪影全无。‘双减’后的新学期,晚上又热闹起来。14个小朋友玩着各种游戏……”这是成都一位小学生家长开学后的感慨。
  日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在校内减少学生作业,在校外减少课外辅导培训。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身心健康成长。这一政策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小区的院子才迎来了变化。
  然而,“双减”之下,仍有家长心怀疑虑,孩子放弃补习,成绩会不会掉队?这部分家长却没想过,当部分学生去培训时,会提高他们的分数,但当所有学生都去培训,就会提高分数线?长此以往,循环往复的培训既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剧场效应”结果也会导致社会被焦虑席卷。
  焦虑推动下的育儿,让本该宽松活泼的家庭生活变成了紧张压抑的“军备竞赛”。2019年,一部教育纪录片《中产娃的夏天》播出。该片记录了4个北京孩子的暑期生活。他们年龄从8岁到11岁,家庭每年教育支出从8万元至30万元。片中的蒂姆早晨6点40分起床,坐车去45公里外的怀柔参加围棋比赛;小学二年级的朗朗通过电脑学习编程课和德语课;校校每日在5个兴趣班之间奔波;卢卡斯参加卡丁车夏令营。
  孩子们繁忙的暑期生活反映出,以儿童为中心的 “密集母职”,成为当代中产家庭培养孩子的一种趋势。孩子不仅学习忙,业余也忙,家长只看见忙碌的收获,往往忽视了忙碌的代价。忙碌的生活收获知识、技能、荣誉,同时占有孩子身心整合的空间。这种密不透风的安排,可能成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阻碍。
  “人的动力在于成长的进程,这天然地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英国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在《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中说。家庭需要营造一个促进性环境,促进个人成长和成熟。然而,“促进性环境”并不是家长掌控一切、安排一切。如果家长在孩子成绩、兴趣的方方面面都手握“生杀大权”,有可能“你种下了一个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有一句话“孩子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那个家长看不见的地方是属于孩子的小天地。在这片小天地里,孩子通过自由玩耍释放天性。家长需要必要的放权、放手,留出任孩子自由支配的空间,不加干涉,孩子的自我成长则会悄悄发生。
  成长不仅是长高长大,还有孩子的思想。思想的成熟意味着“为活着而产生的全部想法和感觉承担责任”。只有当孩子的学业发展、兴趣发展,与他们的心身存在和生活融为一体,才可能长大成“知行合一”的成人。家长不要为孩子设置过高目标,要给他留有余地和空间。当孩子能胜任所处的阶段,他就是最好的自己。
  减少学业培训,不以兴趣班替代日常生活,“双减” 之际,养育孩子到了恢复一颗平常心的时候了。“成长” 的目标原本就写在孩子的基因里,让家庭环境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让家长适应儿童成长需求,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空间,祝福他们拥抱成熟全面的人生。(文/成都市三圣小学副校长 兰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