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话题]别迷信压力 小心压力变“病例”

发表时间:2024-12-31 17:35:00    来源:品格少年
  很多老师、家长都觉得学习应该是刻苦的,是要面对压力的,于是要求孩子废寝忘食地学习,导致不少学生吃饭时间要省、睡觉时间靠挤……
  但在最近的“2024年青春期成长年会”上,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观点:不要过度迷信压力!
  很多人都坚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定下各项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不这么做就是偷懒,就不配拥有幸福。殊不知,你可能把压力和动力的关系搞错了。
  案例一:几年前,河南郑州有一位初三学生晕倒在公交站台。人们发现后想要施救,却不料男孩明明快要不省人事了,嘴里还在喃喃“我有考试”。后来,孩子父亲称,孩子进入初三后学习压力很大,日夜攻读复习,这次备战考试更是精神高度紧张,最终引发晕厥。
  ● 压力不一定能转化成动力
  《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显示,69.75%的中学生曾因学习压力产生过焦虑情绪。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如案例中的少年一样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结果有的人脱发,有的人神经衰弱……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够。
  压力和动力的区别
  压力和动力的关系,从来不是呈正相关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指出,压力无法自动转化为动力,因为压力往往是被动的反应,而动力则是主动的选择。什么情况下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就不得不提压力的三种类型。
  压力的三种类型
  1.良性压力,指令人愉快和具有建设性的压力。比如尝试做一件没做过的事,过程中虽然会觉得紧张,但完成后往往成就感满满。
  2.耐性压力,指发生某件坏事后,虽然带来了压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个体努力和身体的自我调节渡过难关。比如考试失利后痛定思痛,找出解决办法。
  3.毒性压力,指超出我们负荷的巨大压力。这会让我们身心俱疲,产生不良反应,就像案例中的那位学生。它们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指向的破解之法都是:用积极的力量消解它。
  案例二:如何善用积极的力量?北京市海淀未来学校用科学课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考试前老师会给学生上两节课,让他们制作一份带进考场的资料。乍一听是鼓励做小抄,实则暗藏三层内涵:1.学生可能不喜欢考试,但大概率会觉得“做小抄”刺激、好玩。2.因为刺激、好玩,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投入心思,所以课上都十分认真。3.学校最后看的不是成绩,而是小抄。假如抄的是过程,说明他对深层次的逻辑推理问题没有把握;假如抄的是重点、难点,说明他对知识的掌握足够充分,只是不够精。
  ● 善用积极的力量
  案例二为啥要这样尝试?借用李希贵的话:学习是人的本能,但教育不是。学习是我想搞清楚我好奇的事,是主动的。而教育在某些时候会呈现出被动的一面,就像部分学生说的“是XX让我学的”。主动总是比被动更容易获得快乐、更有创造力,而这,就是积极的力量。
  把握积极的力量
  如何获取积极的力量?《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给出3个要点:⑴调整心态,多做积极的暗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麦格尼格尔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参与者死亡风险增加43%;而不信的人,哪怕承受了极大压力,死亡风险也不会升高,甚至比压力较小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更低。⑵建立成长意识,明确成功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成就更好的自己,过程中经历的一切挫折都在锻炼我们的能力。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多做主动的尝试
  此外我们可以多做一些主动的尝试。就像背诵课文,当被人强制要求必须在15分钟内背完时,你会感觉焦虑、痛苦。但如果转化思路,想着这15分钟我要把课文的画面在脑海里构想出来,记忆的过程就轻松多了。化被动为主动,压力的负面影响消解,动力也就来了。(文/王亚军)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