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1~8》
导演:史蒂夫·克洛夫斯/J·K·罗琳
主演: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国家:英国/美国
近日,哈利·波特全系列电影重回影院。尽管饰演海格、斯内普、邓布利多等角色的演员已经逝世,但他们饰演的角色在银幕上仍孜孜不倦地向每一位观众传递着善与爱的信念。
23年后,依旧爆火
截至11月3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重映斩获了约6.1亿票房,已然23岁的它再度掀起了一股魔法热潮。
影片里,反派伏地魔沉迷追逐权力,把魔法界搅得天翻地覆。为了铲除预言里可能的救世主,他赶到哈利家对还是婴儿的哈利释放了索命咒,不料被哈利母亲临死前释放的守护咒反弹了魔法,结果自己肉身被毁,灵魂仓皇逃走。
幸存的哈利长大后踏入了魔法学校,最终一步步成长为救世主,彻底打败了伏地魔。
不难看出,整个系列电影延续的是“勇者经历千辛万苦打败魔王”的经典套路,放在23年前是难得的题材,但在当下显然已不再新颖。为什么它现在依然能受人追捧,票房大卖呢?
情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电影对哈利、伏地魔等角色的成长塑造足够真实且深入人心。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在当下这个时代依然值得思考。
相似成长不同命运
纵观哈利与伏地魔的成长史,会发现有许多共同点。
他们都是被冷落的孤儿,从小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哈利寄住在姨妈家楼梯下狭小的储物间里,在奚落与虐待中成长;伏地魔在孤儿院长大,不经意间展现的魔法能力,让他被所有人惧怕、厌恶。
他们都是混血巫师;他们的魔杖都是用同一只凤凰的羽毛制作而出;他们都拥有极高的魔法天赋……
相似的成长,却铸就截然不同的命运。哈利和伏地魔就像我们内心善念与恶念的化身,而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从来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正如小天狼星对哈利的教导:世界并不是分为好人和食死徒(伏地魔的拥趸),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和黑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我们。
爱是命运的岔路口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两个相似的人选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校长邓布利多告诉了我们答案——爱。
伏地魔从未体验过爱,于是不相信爱。他排斥除自己外的所有人,渴望用力量来掌控一切,别人的善意不过是可利用的棋子。在他的世界里,生命只有征服与被征服,没有爱的容身之地。对力量的病态追求,让他一步步泯灭良知,变得残忍血腥。
哈利虽从小也没有感受到爱,但依然选择相信爱。一年级时,哈利偶然找到了一面能映照出一个人内心最渴望之物的魔镜。他在魔镜前久久驻足,因为他在镜中看到了已故父母的身影。这份隐藏于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正是哈利生活的动力。
在霍格沃茨求学期间,教授们的关怀、朋友间的互助、韦斯莱一家的照顾,这些善意汇聚成河,让哈利渐渐从一个等待被爱的人变为了敢于去爱的人。
与伏地魔决战时,哈利为什么无惧生死?因为他找到了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文/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