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是一个传播学术语,近些年常被提及。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猜你喜欢”推送时,社交平台为不同人群展示不同的评论区时……我们猛然意识到,这个茧房已无处不在。
可怕的信息茧房
提到信息茧房,人们第一印象总是负面的,毕竟总能看到一些偏激案例:
2023年,王女士无意点开了“老师虐待小孩”的视频,之后就被陆续推送同类新闻。由此,她坚信学校是不安全的,并强制要求正在读书的孙子退学。
2017年,美国老师古洛尔称,他的一些学生突然对“地平说”深信不疑,只因这些学生喜欢的明星曾发表过相关言论,学生一合计,就认为学校教的是歪理,明星才是在揭示真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媒体人举例:当一百个人中仅一人的思想与众不同时,他会思考是不是自己错了。但当一万个人里有一百个人观点一致,且在算法中被聚集到一起时,他们环顾四周都是相同的声音,就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一定是对的,久而久之,还会与持不同观点的人形成极化对立。
这在粉圈中尤为多见,很多粉丝都只关注自己想看的那一面,由此在心中构筑了一个完美偶像,这时哪怕再多证据指向偶像行为不端,他也坚信是有人陷害。
专注和茧房的区别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为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并没什么错,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分工的,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综艺《考不好没关系》里,主持人邀请了很多博士爸爸来做一些常识题。结果出乎意料,这些博士生取得的成绩,创造了该节目开播以来的最低分——平均分23分。为什么高学历的博士反而做不好常识题?一位博士说:“我们这些博士做研究就是在一个地方向下挖井,挖得越深,越了解井下的世界,但抬头看到的天空却越窄,所以很多方面,我们还不如普通人。”
但这种其实是专注,它和茧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而后者是被动接受,且很容易被导向极端。
破不破茧由你决定
如何让自己不走向极端?这些年一直有人在尝试。
《认知觉醒》作者周岭,年轻时看到身边同事得空就会聚在一起吃喝玩乐,他也参与其中,觉得青春就应如此。直到后来参加同学聚会,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他才醒悟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从此发奋。这是周岭通过思考带来的改变。
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他不懂当代年轻人为什么都说自己很难,于是花一个月时间体验送外卖,近距离接触迷茫的年轻人后,终于领悟他们难在何处。这是邢斌通过体验带来的改变。信息茧房为何能困住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图方便、捡现成。而一旦真做真想真感受,我们就会破茧成蝶。(文/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