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说唱歌手在成都某露天健身场地拍的 MV(音乐录影带)出圈了。只因其中的歌词读音同“迪士尼”相似,成都就被网友调侃“拥有了自己的迪士尼”。
有旁观者对这种小众文化的出圈感到不解,也有爱好者跟风而上,让该健身场地成了人头攒动的打卡地。我们为何会有这些理解上的差异?
小众文化是以个人为基础,并局限于朋友、同道等小圈子里的文化形式,它不流行,有些甚至罕为人知。但研究发现,很多年轻人就是爱挖掘这些小众的存在,原因何在?
旁观者:无法理解的小众
小众,是一个与大众相对的概念,它的名字就注定了能理解它的人不多。再加上很多时候小众都是一群人的圈地自萌,出圈的多是一些负面报道:如漫展上一些COSER(角色扮演者)举止不良;再如曾严重扰民的“汉服纠察”——不仅对别人的汉服样式指手画脚,还要求所有人都遵守汉服圈规则……
有人说:“我可以尊重你的小众,但请不要干扰我们。”
也有人说:“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搞小团体的人,凭什么就你们不合群?”
综合作用下,确实会让很多人谈小众而色变。
参与者:我们在追求什么
小众有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因为喜欢小众本就是一件很大众的事,这种心理也被称为小众心理,常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追求个性;②占有欲作祟。就像有人说:“毁掉一首歌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在某音上火起来。”
谁还没点小癖好呢 ?“小众癖好”评论区里,有人喜欢剧透,有人喜欢没有汽的可乐,有人喜欢闹钟不定整点……这些癖好只要找到同好,就能形成一个圈子。
此外,追求小众也是在找寻自我和归属感。2019年,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上映。导演李一凡辗转15个城市,采访了78个杀马特发现,这群少年并不像大众以为的那么古怪,而是孤独、脆弱、迫切需要被认同。他们说:“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坏小孩,别人就不敢欺负你了”“我只是想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干净的地方,不需要你认可,不需要你赞同”“哪怕是吵一架,至少有个人愿意和我说话”……纪录片最后,杀马特逐渐换回黑发,他们完成了从迷茫到释然的过程,走回了大众,但总有一群人还在过渡的路上。
所有人:大众小众都要认真爱
其实无论大众还是小众,都存在一些乱象,只是大多数小众圈层缺少一套完善的系统支撑,难免弯路走得多些。而这种自己去创造、去追求的探路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勇气?
就像去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博主联手打造,他们让大家看见了汉服圈也有很多做实事的人,也让近年来备受诟病的短视频撕掉了无脑、无下限的标签,拥有了走出国门的大情怀。
所以,如果你喜欢小众,就请好好发挥你的力量,不越轨、不盲从;如果你不理解,也请给小众一点空间和时间。当我们跳出对小众的固有印象,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种热爱,让我们更有勇气,也让我们更包容。(文/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