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谢昕妙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3班
兴趣爱好:写作、阅读、素描、古筝、表演
谢昕妙是本报作文版的常客,至今已有多篇优秀文章发表,她是如何创作的?她在写作道路上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为此笔者走进川大附中初中部,见到了这位热爱写作的姑娘。
被迫开启的创作阀门
和我们一样,妙妙(谢昕妙昵称)从小就学过很多兴趣班,舞蹈、唱歌、画画、弹琴等等。而除了这些,妈妈还给她订了《读者》杂志,送了一个日记本。
起初,妙妙对这本《读者》是抵触的,那些大人读着都有些生涩的文字,根本勾不起她的兴趣;而那个日记本,也只是妈妈为了让她练字的工具。
但妙妙只得顺从,每晚睡前翻一翻那些刺眼的文字,权当催眠的工具;那个日记本里,偶尔写下一些小烦恼,比如在幼儿园大班转学后遭遇的种种孤立。
看得多了,妙妙从那本杂志中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有些作者热衷描写各种季节变化,我也能慢慢从中体会到喜悦、雾霭、生机,自己也会跟着高兴”。
善于观察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写得多了,妙妙对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也更强了,眼光更加敏锐,心思更加细腻。
妙妙总是会被生活中的温情所触动,比如闺蜜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相约去书店,会被秋日的落叶、阳光下拉长的身影,以及对面那只围着主人顽皮嬉戏的小狗触动,写下一段美好的文字。
这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场景,都可以成为妙妙的创作源泉。“我喜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能体会到一些细节中的美。”妙妙的语速自始至终不紧不慢,自信而沉着。
或许正是这种不疾不徐的行事风格,让她在阅读《三体》《读者》《意林》等文字时,可以细细品味每个字符的曼妙。
每天进步一点的快乐
阅读是创作的基础,作为语文老师的妈妈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才给妙妙定了《读者》,并鼓励她不拘一格,博览群书。
“最近接触到了诗歌,我也开始仿写一些诗句。”妙妙说。因为诗歌,她去买了艾青的诗集,并模仿他们诗一样的笔触、段落格式和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仿写一些诗。
“这些仿写的诗虽然看着还不成熟,但至少我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并从中汲取养分。”
妙妙很赞同一个数学公式:1的365次方等于1,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1.01的365次方等于37.8。
“每天进一点点和退步一点点,一年之后的结果天壤之别。所以我每天都要花点时间给自己复盘,看今天收获了些什么。”(文/张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