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机器人》
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主演:威尔·史密斯
国家:美国
全球开展首届AI安全峰会、AI误判杀人……近期许多新闻成为人工智能是否觉醒的讨论焦点。若机器人拥有了无异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该将它视为同等的生命,还是一堆可以销毁的金属?也许可以来这部不算新的片子里找找答案。
智能化未来致使的危机
电影背景设定在离我们不远的未来:2035年。彼时,机器人几乎全面“接管”了保姆、保镖、助手、警察等职务,人类社会已然高度智能化和机械化。
机器人的底层逻辑被输入了防止背叛的“三大铁律”,人们坚信其不可撼动,多年来习惯于依赖机器人生活。唯有男主角警探戴尔对机器人仍怀有深深的戒备和警惕之心。
直到有一天,一名研发机器人的科学家突然死亡,戴尔在查案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他一直担心的问题变成了现实:机器人具有了真正的自主意识,并展露了攻击性。
事态不断发展扩大,眼看一场机器人对人类的屠戮就此展开,人类深陷前所未有的危机。
没有人情味的AI逻辑
机器人“叛乱”的源头终极AI有着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
戴尔在与它对话时,发现一切的缘起不过是基于对方简单粗暴的逻辑:人类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自我毁灭,以牺牲少部分人类作为代价来限制、保全大部分人类,是逻辑推演的最优解。
屠戮人类竟是为了保护人类,真是个荒诞到让人无力的答案。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便是影片中人与机械的矛盾所在。机器永远是以最理性的思维方式,执行最正确的结果。而对于普遍感性大于理性的人类而言,机器缺失人情味的判断往往不可能是人类选择的最优解。
当电影里缺失人情味的机器拥有了与人类等同,乃至更高的直接干涉人类社会的权力,爆发人机矛盾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机器人也可以是“人”
影片剧情的转折点在于戴尔遇见了一个特殊的人工智能——桑尼。
他们在东躲西藏的日子里逐渐熟识,当桑尼发现终极AI威胁到戴尔和女科学家苏珊的生命时,它表面上服从着终极AI的意志挟持了苏珊,转身却对着戴尔眨了一下眼睛。这个狡黠的小动作是它从戴尔那里学会的,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动作,却足以交换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成为接下来反转局面的关键。
由此可见桑尼与那些可以被框定底层逻辑,随意驱使、利用的人工智能不同,它是一个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可以与人类互相沟通,互为伙伴的“人”。
将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也视为“人类”的一分子,一起和谐共处,是影片所想展现的美好愿景。
如果我们还没准备好与自己的造物平等相处,还没找到更好的避免人机冲突的办法,那么就让这场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之风”再吹慢点吧。(文/林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