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陶醉一段光阴,怀念一座城市,一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记忆缱绻于心。汪老先生携《昆明的雨》而来,带着温润、带着故事给我们奉献了一场美的精神盛宴。
原文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汪曾祺)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那些岁月 昆明生活
1939年夏天,19岁的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24岁毕业,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做了两年教师,1946年回到上海。他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里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肴无不给他留下了深刻而亲切的印象。昆明人耳熟能详的地点也时不时会呈现于他的文字中——专以“昆明忆旧”为题的散文就有8篇之多。
汪曾祺爱昆明那明净无涯的蓝天,也爱它丰茂湿润的雨季。他有感而发,在不同年代,写下《昆明草木》《昆明的雨》《昆明的花》等散文,昆明的花雨,深深留在他的记忆中。
众生剪影 理想寄寓
《昆明的雨》作于1984年,那年汪曾祺64岁。文章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幕幕展现开来:美味的干巴菌、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房东母女送来的缅桂花、雨天和友人小酌……往日的生活场景犹如一幅画卷慢慢打开。当年的昆明作为抗战后方,各色人等交织,文化多元激荡,在汪曾祺的笔端,流泻的却是满满的生活情趣。这些落于笔端的小人物,既是美的化身,也是昆明人在战时困苦中依然热爱生活的表征——无论风云怎样变幻,人类的日常它坚不可摧。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字里行间写满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万般乡愁 无限情味
40年后,生活无忧的汪曾祺回看这段时光,对当时处境的感受更加多元、丰富,情味更加丰盈。结尾那首小诗,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呢?“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是经历了无数人世沧桑后的坦然,一下子就将这种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失落推向了无边的辽阔……
即使是和最要好的朋友朱德熙在一起,即使是有一碟喷香的猪头肉,和半斤酒香缭绕鼻息,却都抵不住那早已贮存心间、突然涌动的乡愁点点。
看着睡觉的鸡,听着被木香花过滤后的窸窣雨声,二位先生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他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仿佛将此前种种一股脑装进袋子,并且迅速扎紧袋口储存了起来。这万般乡愁与无限情味,也彼此交织在一起,融入昆明那漫长的雨季中。(文/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