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一只粉红色的毛绒狐狸火成了“业界顶流”。这只没有故事的狐狸,仅凭“萌即是正义”的颜值和扮演者活泼可爱的肢体动作,便成为了网友口中的“互联网亲闺女”。可“萌”(即可爱)凭什么对人类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
事件:“萌”出圈的“川沙妲己”
玲娜贝儿是迪士尼在2021年9月推出的一个卡通角色,是达菲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个家族最初的成员是诞生于2016年的小熊达菲,除了与达菲同岁的雪莉玫外,迪士尼每年都会推出一个新的达菲家族成员。和传统的迪士尼角色(如米奇、唐老鸭、公主)相比,达菲家族的背后并没有宏大叙事,单纯靠“萌”就火出了圈。
自9月29日正式亮相后,玲娜贝儿便达到了“出道即巅峰”的成就,不仅周边商品卖出了天价,甚至带动了上海迪士尼乐园2021年国庆节的游客流量,她的标签在某社交平台上也收获了超过3.5亿阅读量。大家喜欢她的理由很简单:“可爱”“萌”“非常甜”。她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川沙妲己”,因为没人能逃过她可爱的魅力。但这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争议:没有内涵纯靠 “萌”火起来的角色,真的值得我们为她买单吗?“萌”这个看起来十分单一的属性,为什么就能够让这么多人为之倾倒呢?
解读1:“萌”是一种社交需要
近些年,除了玲娜贝儿外,还有一种生物靠“萌”火出了圈,那便是人见人爱的小猫咪。科学家研究后认为,猫似乎正好长在了人的“萌”点上,它们的五官分布比例以及身体的柔软程度都酷似婴儿,让人忍不住就想逗逗它们,看看它们的反应。
“萌”可以激活人类大脑中的奖励机制,让我们仅凭跟可爱的事物互动便能获得愉快的体验,因此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地与之互动。而婴儿作为可爱的一方,“萌”的峰值有五六个月,正是关系意识萌芽的时期,需要大量与他人互动,“萌”便是激发这种互动的关键所在。
解读2:“萌”是一种安慰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这些“萌萌哒”的事物能够激活一种名为“kama muta”(梵语,意为被爱所感动)的情绪。美国人类学家艾伦·菲斯克指出,该情绪是一种社会性情感,它位于孤独的对立面,总是与事件或他人相关联。这种情绪强烈而普遍,在产生时能让我们感到胸口一暖、有落泪的冲动、心头发痒或轻飘飘的。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时常像是孤岛,繁重的学习与工作压力甚至可能将我们与他人割裂。因此,对都市人来说,能够让我们体会到“kama muta”的“萌”属性,是生活中最好的解药,是疲惫不堪时的安慰剂。
解读3:成长总是令人恐惧
在心理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术语——彼得·潘综合征。正如居住在永无岛上的彼得·潘一样,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也拒绝长大、充满孩子气。例如,他们总是喜欢那些可爱甚至幼稚的东西,喜欢可爱的言行举止。这些人对成长充满了恐惧,他们害怕成人世界的竞争与压力,因此逃避现实,希望一辈子都当一个不必承担责任的孩子。但这并不是说喜欢“萌”就等于患有该综合征,而是想指出:成长其实的确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承认自己内心对未来的担忧与不安并不是值得羞愧的事情,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我们才需要“萌”来进行自我疗愈。但在喜欢这些粉嫩又可爱的事物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成长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始终要褪去幼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拒绝长大的彼得·潘,只可能存在于童话故事里。(文/刘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