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原创]成长时评:体育课应培育学生的“体适能”

发表时间:2020-01-16 11:08: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1月14日,在北京两会上,来自共青团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向记者表示,运动能力不足导致的体适能下降,是制约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她建议,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1月15日《北京青年报》)点击查看>>新闻详情

  一直以来,学生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近视率、龋齿率、超重率等健康数据堪忧。有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要改变这一现状,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据报道,北京市拟定小学阶段增加至每周5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增加至每周4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增加至每周3节体育课,最大限度保证中小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

  但在李妮娜看来,仅仅强调时间是不够的,还需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改革考试项目与评价标准,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避免学校出现“体质测试考什么,学校就练什么”的现象。何谓“体适能”?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897年由美国体育教育学家提出,是指人体有足够的体能和精力应付日常工作生活和突发状况而又不感到疲劳的能力。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将“体适能”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让青少年从小就学会构建“体适能”的知识体系,掌握促进健康的运动技能,养成经常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

  笔者认为,从中考“指挥棒”入手,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是必要之举。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中考录取计分科目由语数英加上体育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然而在很多地方,体育教育仍未摆上应有的位置,不仅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偏低,日常教学仍满足于“体质测试考什么,学校就练什么”,甚至到了初三才突击、恶补长跑等必考项目,造成一种“应试体育”。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没有捷径可走。而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就是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加强体育锻炼的根本价值。

  显然,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不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这不仅需要观念转变,更需要行动支撑。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开展体适能相关课程能力不足的窘境,加大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开发建立适合青少年体适能课程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考试项目与评价标准,如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灵活配置丰富有趣的体测项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将体育考试成绩与日常评价结合起来,把分数细化到平时体测、体育课出勤率、一小时锻炼、体育技能、健康知识等内容的掌握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也是对当前体育教育的一种纠偏。体育教育中注入“体适能”理念,关乎孩子一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未成年人未网呼啦圈评论 付彪)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成年人网  

扫码关注未成年人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kids21),了解更多教育妙招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向真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