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家教·心理阳光坊]到底要不要转学

发表时间:2023-11-03 16:57:00    来源:品格周刊
  故事呈现:
  灵灵是否转学,让一家人为难。灵灵妈妈是家委会成员,与老师打成一片,灵灵也会把班里的情况向老师“告密”,大家“相处甚欢”。不料,有一次灵灵妈妈未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彼此产生了误会,灵灵很快觉察到了这一切,也感觉妈妈对老师有了非议。
  灵灵是从小镇转学来的,性情大方开朗,现在却变得战战兢兢,甚至有点讨厌老师了。一天晚上她做不出题,急得嚎啕大哭,并撕掉本子,大嚷不想上学了。
  妈妈想,老家空气好,也许转学回去更好,于是暑假带灵灵回到小镇。可事与愿违,很多同学进县城就读去了,就算有几个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变得迥异。妈妈斟酌着,似乎还是回城更好,可如何消除与老师的误会、让灵灵又爱上校园呢?(文中为化名,报道已征得家长同意)
  心理咨询师建议:
  怎么搭建与别人的关系?灵灵母女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妈妈原本和老师关系不错,打成了一片,灵灵的社交看起来也形势一片大好,只是这样的“好”,隐藏着难以察觉的结构性危险。
  这个危险的名字叫价值。“相处甚欢”是由灵灵母女的价值决定的,对妈妈来说,她需要通过完成任务来证明自身价值,灵灵则需要通过报告秘密来证明自身价值——好像只有对他人有价值,才能维系关系,一旦对他人的价值被削弱,母女俩的结构再也无法保持稳定,只好逃离。
  很遗憾,无论逃去何处,怎么构建关系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相较逃离,重新调整结构才是解决之道。灵灵母女要做的是重新获取价值感,妈妈不用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取认可,灵灵也不用报告秘密来赢得喜欢,她们可以去寻找一段支持性的关系来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母女关系中相互肯定——内核就是,你就是你,你甚至都不用做什么,就值得被爱和赞许。
  在这样的滋养下,人格结构的基石才会真正稳定,才能让人有力量去划分和外部关系的边界,不屈就,不讨好,舒展地做自己。(心理咨询师:杨眉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成都市金沙小学心理中心主任)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8-8696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