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原创]成长时评:把暑假还给孩子 别让他们赶场子

发表时间:2020-07-28 11:05: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眼下,虽说中小学都已放了暑假,但仍有不少中小学生每天还是早早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到附近的教育培训机构补习功课。在郑州某校外培训机构,一位名叫哲哲的三年级小男孩抱怨说:“放了假我才知道,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课,什么英语、作文、数学,好多好多。”在陇海路一家属院内,一位刚从老师家里出来的小女孩刚刚10岁,她每周一三五上午到老师家补习数学,她妈妈还为她报了钢琴、英语、美术、作文补习班,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7月27日《河南日报》)

  作为上世纪70代出生的笔者,每每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辗转于各个校外培训班,像赶场子一样忙忙碌碌时,总会想起自己记忆中的暑假,那时候的天总是很蓝,日子也过得慢悠悠的,和伙伴们一起到村边的河沟里捉鱼摸虾,和小朋友们在打麦场上的麦秸垛里捉迷藏,亦或和同学们一起到瓜田里劳动……所有的一切似乎历历在目,无疑,当时我们的暑假是无比快乐的,也是生动的,更是值得永久回忆的。然而,这美好的一切,似乎在当下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了,笔者不由得生发出一种淡淡忧伤和悲哀。

  前几天,和几位年轻父母在一起吃饭时,发现他们的见面问候语都变成“你给孩子报了什么班”“你给孩子报了几个班”等,不出所料,那几位年轻父母都给孩子报了四五个培训班。从媒体每逢暑假的报道来看,类似现象早已比比皆是。孩子们在“第三学期”来回奔波,也已成为各个城市中流动而苦涩的景象之一。

  想想这个年代的家长确实不容易——既要让孩子的成绩独领风骚,又要让孩子的才艺“绝伦”,还要让孩子的身体“倍棒”……即便培训费成千上万,只要信奉那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起钱来眼睛也不眨一下。“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这句话更为孩子们“赶场子”参加培训推了波、助了澜——成绩优异的希望在假期进行强化,“更上一层楼”;学习落后的希望在暑假查漏补缺,“迎头赶上”。如何将每个暑假都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家长们真是操碎了心。

  客观而言,在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基本相似的条件下,时间往往就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暑假,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选择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适当补习,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天赋,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凡事都有个度,尤其是给孩子报培训班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能“别人这么干我们就这么办”,从而将从众心理“进行到底”。每一个孩子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兴趣和天分也是有区别的。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胡适与苹果”的故事。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于是胡适选择了纽约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农学院有一项分辨苹果的种类课程,苹果共有400多个品种。老师要求同学们一节课记住30多个品种。这对美国的学生来说,他们20分钟就可以弄得一清二楚,但这却难倒了胡适,由于这些苹果种类在中国大部分都没有,看着美国同学熟记后一个个离开实验室,胡适只能无助地留在实验室里默默地背着、记着,好不容易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就这样,胡适在考试前夕学了个通宵,才把这些苹果的种类硬记下来应付考试,但是考过以后,不出一个礼拜,他就把那死记硬背的400多个苹果的种类忘得一干二净。

  为了不违背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学习意愿,也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胡适决定转学。1912年初,胡适从农学院转到文理学院。因为果断地弃农学文,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何等人也?竟然也因实在无天分和兴趣,而被“一只苹果”打败,何况对于智力、记忆力、刻苦能力无法和胡适相比的孩子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如果家长不能遵循教育的规律,不能认真审视孩子的天分和兴趣,而“强按牛头硬喝水”,不仅培养不出一个华罗庚、爱迪生,而且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兴趣丧失,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呢。

  尊重孩子的选择,把暑假还给孩子,别让孩子在那一只只难倒他的“苹果”面前黯然失色!(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樊树林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成年人网  

 扫码关注未成年人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kids21),了解更多教育妙招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向真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