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孩子沉迷网络怎么破?国际家庭日专家支招未成年网络保护

发表时间:2020-05-18 08:36:00    来源:新京报
  “00后、10后实际上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很多都是从互联网中获取的。”“亲子互动少、交流少、家长采用粗暴或放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环境也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当天,结合疫情期间青少年沉迷在线娱乐的现象,新京报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沙龙”,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政府、社会、家庭等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当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全球督导安心、游戏类KOL触乐创始人祝佳音、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西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苏永铭等嘉宾及家长代表参与线上沙龙。

  “网络成瘾行为的孩子有明显特征”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未成年人群体因网课需要而大量接触网络,暴露在“在线娱乐”产品当中的机会也大量增加,随之亦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对游戏等娱乐活动的沉迷、非理性消费,甚至也有小学生出现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认知模糊。专家认为,疫情期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只是放大了上述现象。

  5月13日,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听音乐和玩游戏依然是目前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娱乐活动,分别为 65.9%和 61.0%。而2019 年未成年网民在互联网上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 46.2%,仅次于听音乐和网络游戏,成为使用最普遍的网络娱乐之一。

  孙宏艳带来一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对全国6省份超过1万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具有网络成瘾行为的中小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3%,具有网络沉迷的则达到了18%。

  “具有成瘾行为的孩子及其成长的家庭环境都有一些显著特征。”孙宏艳表示,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行为的孩子特征包括:对自己不够接纳,缺乏信心,对未来比较悲观;对自己的家庭及学校生活不满意,过得不开心,情绪烦躁,容易被网络吸引;休息时间孤独,没有伙伴或好的项目玩,只能在网上玩;缺乏交流,心里话没人说;人际关系较差,尤其和爸爸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没有学习乐趣的孩子觉得网上的乐趣更大。

  而亲子互动少、交流少,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态度保守、采用粗暴或放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也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建议政府向家长提供网络素养等家庭指导服务

  对此,当日参与线上沙龙的家长代表袁女士认为,自己不会限制孩子玩游戏,目前她的孩子也并未沉迷游戏。甚至,孩子在用网络学习之余还会与家长交流如何玩某款游戏。她建议家长更多地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制定目标,让孩子有问题依赖父母,而不是从网络中寻求依靠。

  同时,她认为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和孩子一起成长。安心则认为,学会做好家长,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已经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父母们应该重新认识网络,网络不光是用来玩儿的,也是学习、交友的工具,还是一种载体,可以让孩子体验课堂里没法体验的内容。

  “所有沉迷游戏的孩子背后是对爱的追求。”安心说,父母如果能学习如何去了解孩子、如何看见孩子、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让孩子敞开心扉谈感受和需求,就是走出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做顾问式的家长,而不是说教式家长。”安心指出,家长也要通过学习,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理解。

  “家长确实是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张海波结合近年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的工作认为,家长作为”网络移民“,用传统方式去教育”原住民“不可取。

  不光家长需要接受网络素养教育,青少年更是刻不容缓。他指出,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中国青少年宫近年来持续推进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让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同时在教育中发挥儿童自主性,让孩子帮助孩子,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在教育时,我们要有全面的儿童视角来看待孩子们的网络行为。”张海波说。

  对此,苑宁宁也认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主体是家长或监护人。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或监护人根本不具备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他建议,政府可以向未成年人家长、监护人提供包括网络素养在内的家庭指导服务,增强他们在网络上指导孩子健康上网的能力和意识。

  立法是要保护未成年的网络权益,而非限制

  那么,在当下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坐标系中,未成年人保护该如何发力? 互联网娱乐企业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作为资深游戏行业媒体人士,祝佳音认为,由于木桶效应,以及家长的互联网素养参差不齐,大家一直在呼吁企业和社会多付出。他了解到,不少互联网娱乐企业已经在做社会责任的探索及履行,比如有的企业对使用娱乐设备的时间做了限制,还有实名认证、人脸认证等等,这些都是尽量帮助家长和社会让孩子在适度的情况下接触网络娱乐,从网络中体验快乐。

  但仍有大量的案例显示,未成年人通过多种方法获悉家长的账户密码、支付密码等上网。由于家长的能力及精力有限,疏于管理导致的问题,企业也应该负责吗?

  对此,苑宁宁表示,针对未成年人沉迷在线娱乐、受网络有害信息影响等现状,立法层面已经有所行动。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处在修改中,其中热议的一章就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苑宁宁认为,当前00后、1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其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很多都是从互联网中获取的。未成年人在网上进行学习、生活、娱乐,这本身是他们发展的一项权利。“我们搭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初衷,是推动未成年人发展权的实现。”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不同主体之间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避免出现木桶效应。”他说。(记者 樊朔 校对 柳宝庆)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向真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