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育儿·解读童心]孩子是“闹”不是“打”,别误解他们的世界

发表时间:2021-05-25 14:02: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因为孩子间的小冲突,最终导致家长大打出手,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其实,打闹是孩子间常见的互动方式,这往往不是“欺负”而是“玩闹”。家长需要正确看待,支持孩子在打闹中发展交往能力。
  新闻
  徐州某幼儿园门口,两个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不小心将同伴推倒,对方并未造成损伤。双方妈妈却在沟通中爆发冲突,先是相互踢倒对方的孩子,之后又撕扯扭打在一起,直到民警赶来制止,二人才得以分开。
  上海某小区两孩子因琐事发生肢体冲突,一方孩子父亲公然“约架”!双方随后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一人受伤住院。据介绍,两个孩子只是互相打闹,并无大碍,而就在家长约架时,孩子们早已和好。
  孩子为什么会“动手”
  孩子两三岁时,开始学习社交。此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更愿意用肢体来表示情绪与态度。加之身体协调能力有待发展,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动作幅度和力度,难免出现摩擦。到了四五岁,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有了“你”和“我”的概念,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分清界限,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不断试探边界。而且,这些动作在孩子看来也是一种运动。
  孩子动手也分“招式”,你了解吗
  扭打式:不“打”不成交
  情景:孩子们玩过家家,争抢帽子做道具。你推我一下,我拽你一把,抢了一会儿,自然就和好了,比以前更亲密。
  解读:交往中,儿童的很多行为带有冲撞性,不论是肢体推搡,还是扭打摔跤,在孩子看来都是游戏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攻击与侵犯,反而会让他们的关系更紧密。
  支招:多数情况下,这种冲突不需要大人的干预,很快就会过去。因此家长不必太过敏感,接纳 “冲突”,比直接介入更有效。当然,如果孩子争执得越来越激烈,且有造成伤害的势头,家长可以出面调解,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挑逗式:“把你帽子扔树上喽”
  情景:在幼儿园,乐乐抢了甜甜的帽子,边跑边喊:“追不着喽! 我把你的帽子扔树上去喽!”
  解读“:挑逗”是儿童间常见的社交行为,往往是善意的,其隐含的内容是:“快来和我一起玩吧!” 这与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有关,代表孩子有着更高的社交能力。
  支招: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就不要再把“挑逗”当成是欺负,大方鼓励两个孩子一起玩,会出现令人愉快的结果。但如果孩子的动作过于粗鲁,甚至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家长则要及时引导,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友好的,需要注意改进。
  攻击式:“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情景:凡凡一个人在玩滑梯,成成爬上滑梯也想玩,凡凡觉得是自己先占了滑梯,于是想把成成推下去。
  解读:进攻行为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很常见,其隐藏的含义是:我不愿分享。孩子会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支招:对于孩子间因为分享而引发的冲突,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拒绝方式,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可以商量解决,而不是用攻击表明态度。
  编后语
  孩子间的打闹,关注但不打扰
  孩子之间的打闹,其实往往并不会带来严重伤害,之所以家长如此重视,是因为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态,会忍不住挺身而出,希望能保护孩子,代替他们解决问题。面对孩子间的“打闹”,只要不过度,家长可以多些关注,少些打扰,当可能造成过度伤害的时候,再出面调节与制止。同时,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实现从动手到动口的发展,丰富自己的社交能力,懂得用语言沟通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那么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友谊,更是身心成长。(文/李杨)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