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育儿·聚焦]有一种诗意的栖居,在忙碌里

发表时间:2021-05-24 14:53: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劳动,是用双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可现实是,不少人以劳动为苦,以劳动为累。我们都希望能把日子过成诗,有时“诗意”在于一杯茶、一点闲,但也有一种诗意是劳动中的酣畅淋漓和甘甜,是让生命更加充实与从容。
  矛盾:社会因劳动运转,我们却以劳动为累
  从原始社会起,劳动就伴随着人类生活的点滴,劳动工具的创造让简单劳作演变成复杂劳动。人类因此脱离野蛮的原始社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精神文化财富,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现代文明随之而来。可以说,劳动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劳动的作用功不可没。但随着科技进步,许多劳动被替代: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把人们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有人就认为家务活太普通,不必再做了;工厂机器让人不再拘泥于繁琐单一的工作之中,有人就认为工作更多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互联网发展让人们通过搜索引擎便能快速得到答案,不少人觉得连思考都成了麻烦事。人们不禁疑惑:既然有了更好的条件,劳动又带给我们那么多不愉悦、不快乐的感受,那劳动还有必要吗?我们真的需要劳动吗?为什么要 “自找麻烦”呢?
  分析:重新认识劳动 追寻劳动价值
  劳动并不单指像家务那样的体力付出,一切可以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劳动。所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劳动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且每一种劳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精致摆盘让吃饭成为享受、悉心布置让家更有家的味道;热情工作,实现人生追求,可以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同事合作攻克工作难题,收获成就感与归属感……从这些可以看出,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我们对安全、爱、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现实是,日常的琐碎让人很难在柴米油盐、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体会出这些收获和乐趣,将劳动当成单一的付出,感到的只有负担和厌倦。但仔细观察,我们身边仍然有不少人,在行动中用身体感受劳动的价值,收获了快乐和美好的体验。那么,对于劳动,你持哪种态度呢?
  破局:温暖美好的生活,由双手创造
  既然劳动无法“逃离”,那么需要转变的就是我们的心态。劳动,带着抵触还是享受的心理去做,给人的体验和带来的生活质量是截然不同的。李子柒爆红网络,甚至成为不少孩子的追捧对象—— “我家孩子看李子柒弹了20遍棉花”。她的劳动,实实在在,春耕秋收——吃豌豆凉粉,就从种豌豆开始;要用酱油,就从种黄豆开始;要盖被子,就从种棉花开始……李子柒靠自己的双手,亲身体验,品尝劳动成果,既得到物质的丰收,也得到心灵的满足。央视评论:“没有热爱成就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的确,若她只是为了工作进行“表演”,那就很难呈现出这样美好的状态。只有热爱劳动,对生活不偷懒、不将就,幸福感才会随之而来;只有享受劳动,才会有不同常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生活也才会更加美好。
  向“内”生长,劳动撒下幸福美好的种子
  傅爷爷家里的桌椅板凳全是自己做的。工作之余,顶着太阳,光着膀子,在院子里刨木头是他闲暇时最大享受。一件件家具做出来,家越来越像个家,傅爷爷笑出了满脸褶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在他眼里,劳动不是无趣的负累,而是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幼儿园的孩子也在不断丰富劳动体验,对他们来讲劳动更像是游戏。种植区萝卜成熟了,孩子们依据生活经验做出可口泡菜,将家乡风味留在心间;小值日活动,孩子们争先恐后扫地、擦桌子,享受清洁带来的成就感;园区改造孩子们也要出份力,为草坪换新衣、打造七彩路墩,归属感和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向“外”链接,劳动是传递爱与关心的方式
  劳动中常常饱含温情,你还记得吗?朋友亲手为你制作的生日礼物、晚归时家人为你煮的一碗面、父母准备一大桌年夜饭等你回家……“妈妈天天早起给我做早饭、送我上学,妈妈好爱我啊!”还在上幼儿园的果果也从妈妈的劳动中体会到了温情的一面。大川回忆:“小时候穿的毛衣全是妈妈亲手织的,我以为家里穷买不起毛衣,长大后才知道并不是如此。”妈妈说自己织的毛衣料子扎实,更加保暖,为了织出新颖的图案和款式,她时常向他人请教。院子里的小朋友投来羡慕的眼光,还夸我的“限量版毛衣” 既特别又好看。现在想来,这一针一线的编织,其实是妈妈给我的“限量版的爱”。这样的劳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爱的桥梁。
  编后语
  今天我们谈幼儿劳动教育,却并没有去详细谈孩子应该做些什么家务活。那么我们的孩子到底如何去体会劳动的快乐呢?答案很简单,回到生活中去,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重要的是,若成人能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也定能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里每一样“工作”所蕴含的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有责任意识,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变得更自信,在生活中变得更幸福。当然,我相信,变得更幸福的,不止是孩子,还有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你。(文/傅晓岚)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