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育儿·聚焦]破译挫折教育:给孩子挖坑,不如帮他迈坎儿

发表时间:2021-01-19 16:27: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这些“伪挫折教育” 你犯了吗?
  镜头一:故意挖坑
  一位虎妈分享自己的挫折教育。为了锻炼孩子“意志力”,她让自己的弟弟带着不知情的女儿,去大沙漠里“历练”三天两夜,出发前还嘱咐她弟弟:“要狠狠地虐她!”后来,女儿向妈妈哭诉:“今后,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永远不会因为那三天两夜的痛苦变得坚强,我只会记得你是怎么虐待我的。”
  镜头二:言语打击、贬损
  袁璟颐曾当众大声控诉妈妈老拿她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却从没有鼓励和肯定过她。这个“别人家孩子”,是她的学霸女闺蜜。妈妈总说:“她成绩这么好,怎么会跟你做朋友?”袁璟颐责问:“我也一样很好,很努力,为什么你就不能看到呢?”妈妈非但没有肯定女儿,还列举了一大堆她的缺点,理直气壮地说:“你的性格,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听后,袁璟颐放声痛哭。
  镜头三:不理睬
  袁袁爸认为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学会克制,独自面对,因此采取“不理睬”态度。有一次,儿子在幼儿园和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回家后,委屈的他忍不住向爸爸边哭边倾诉,爸爸甩下一句,“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哭,羞不羞啊”,故意离开让他多哭一会儿,平时,儿子有任何需求,都会故意拖延一会儿。袁袁爸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习得抗挫能力。
  一谈起“挫折教育”,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打击孩子、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其实,这些都是“伪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拥有平和包容的内心修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怕失败的挑战精神。父母需要做的是做孩子坚定的后盾,给予足够精神支撑,陪他一起寻找方法,把“坎儿”迈过去……挫折教育不等于打击教育
  知名主持人乐嘉分享过这样一个育儿故事。他为了让小女儿将来能够坚强勇敢,在她4岁时候进行了挫折教育:只用4天,带她穿越76 公里沙漠。之后,为了让小女儿能够吃苦,又送她去少林寺,当女儿死活不愿去时,乐嘉费尽心思把她骗过去了。当网上流传出她小女儿边扎马步边大哭的照片时,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噩梦,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现在孩子太溺爱了,打不得、骂不得,甚至动不动就跳楼或抑郁,不给他制造点“挫折”,以后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
  但是,挫折教育不等于打击教育。从大脑发育角度来说,孩子认知能力和情绪管控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善,故意给孩子找苦头吃,“少夸奖、多批评”,对孩子行为挑刺,时时打压、贬损、训斥,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孩子遇到挫折无法客观看待困难,无法疏导自身情绪,对自我产生怀疑,在心里留下自卑、无助、愤怒等阴影。挫折教育的核心,并不是给孩子“ 挖坑”,故意制造挫折,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对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给予孩子情感、认知和思维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打无准备的仗。
  面对挫折的底气,源自父母的爱和接纳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摩西· 希夫教授曾做过一次关于后天哺育环境的实验,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的白鼠妈妈对小宝宝的照顾方式很不一样,有的喜欢舔自己的宝宝,有的却自顾自完全不理睬宝宝。最后发现,从小被舔的小白鼠长大后有更强的抗挫力,它们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有更强的好奇心,能较快地控制自己的焦虑,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挑战。而从小没有被舔过的小白鼠则相反,外界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恐惧、退缩。
  对于儿童也一样,他们身体或精神都在蓬勃生长,这一阶段获得父母温暖稳定的爱和安全感是首位的。足够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 可控”,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严苛的要求、忽视、否定、打击,其实就是在破坏孩子这种掌控感和信心,会让孩子孤立无援,容易陷入绝望和无助。而父母无条件的爱、接纳和信任,会给孩子内心注入足够的能量,有勇气和力量全然投入地面对挑战、挫折。这就好比刚站在枝头学飞的雏鸟,一次次试飞过程中,面临数不清的失败,鸟妈妈永远在背后耐心陪伴着、注视着,给予“试错”机会,直到它战胜那些必要的挫折,获得真正翱翔天空的能力。
  挫折,生命中的一份厚礼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其实孩子平日生活中,要面对的大大小小的挫折已经够多了,根本用不着去故意制造“挫折”。诸如,孩子心爱的玩具突然摔碎了,和好朋友闹了矛盾,无法在幼儿园解大便,爸妈总是说话不算数…… 这些大人眼里的“ 小事”,却是孩子心里实实在在的“头等大事”。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父母教会孩子辩证看待人生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一种正向积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挫折时,父母可以抓住两点告诉孩子:一是困难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解决它,也就是说,我们不必感到羞耻, 但要为此负责;二是困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当我们从负面事情中看到积极的方面,勇敢面对每一次失败、教训,都可以积累经验。它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助推器”,生命中的一份“厚礼”,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健康。
  接纳和认可,比打击更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从今年引起热议的两个新闻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点:一个是为前夫冤案奔波27 年的宋小女,经历人生种种磨难后,眼里依然有光,力量来源是原生家庭给她无限接纳和包容;一个是被患者砍成重伤的眼科医生陶勇, 从医生到病人,他将人生挫折转化成“资源”,更深刻探讨医学本质,这份精神支撑也来自父母面对命运不公,依然选择接纳、不放弃、自律。那些带着爱的光芒行走的人,永不惧怕黑暗。(许丽丽 《育儿周刊》)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