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新教育家·校长]书生校长易学军:躬身入水,必起涟漪

发表时间:2021-07-22 17:14:00    来源:新教育家
  一走进高家镇小学,就让我们想起中国的另一所百年名校——浙江斯民小学。这所同样由家塾发展而来的小学,民国时出了三位黄埔生,以及新中国儿童教育家斯霞等人物。斯家子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壮烈,见于史册。
  高秉诚先生创办的这所小学,同样人杰辈出,其侄为重庆地下党高邦杰,学生中很多参加革命,有革命烈士高力生。郭沫若曾题曰:“先生道德过古人。”
  这里原属仁寿县,现属四川省天府新区。唐宋时仁寿称陵州,出过“千古一人”的虞允文,在这片教育沃土上,涌现过很多优秀的教者。
  而回到乡村振兴的当下,这所百年名校又将如何发展,需要怎样的教育人呢?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镇小学校校长易学军
  “读书像呼吸一样”
  易学军校长刚接待完来学校参观的考察团,就匆匆赶回来,招呼我们坐下,忙着倒茶。虽已五十多岁,依然精神爽朗。
  他身后是靠墙两个大书柜,两侧是条幅:“古今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在仁寿教育界,易学军被称为 “书生校长”,书卷气是易校身上的显著特征。他说话不缓不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是方言俗语,令人如沐春风。
  但很多人不知道,生于六十年代的人,读书殊为不易。
  易学军出生在仁寿县汪洋镇的一农村家庭,兄弟姐妹五人,父亲读过几年书,喜欢给儿女们讲故事,教他们读书识字。
  在父亲的引导下,易学军从小就爱看书。有时得到一本旧书,就如饥似渴,一直读完为止。父亲理解他,偶尔把卖粮所得的钱给他买书,他就会欢天喜地好多天,一直到将书读熟。但因为家里太穷,能省下来的钱少得可怜。那时,易学军最羡慕的就是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
  七岁那年,终于等到上学的日子,父母却因为有急事去了成都。易学军只能一人去学校报名,因为没有父母陪同,被拒绝了入学申请。
  就这样错失读书机会,他回到家中一连哭了好几天。现在回忆,易学军感慨万千,“身边玩耍的朋友都背着书包进了学校,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呆着,每天都是折磨。”
  从那时起,在易学军内心深处,有个念头野草般生长,“我要读书,要读很多很多的书。”
  读书,对于易学军而言,成为一种“执念”。
  一年后,易学军如愿坐在教室里,如飞鸟入林,游鱼入海。学习成绩常年稳居全校第一,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任班长和大队长。
  1980年,易学军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入井研师范学校。在那里,易学军有了他的第一个外号:“图书大王”。
  那时,班主任老师叫陈昌明。在易学军眼中,陈老师是偶像一样的存在。尽管是民办教师出身,但博学多才,说话引经据典,让易学军叹服。
  在陈老师的影响下,易学军开始以图书馆为家。“走路看书,躺着看书,站着看书,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看书。”

易学军办公室墙上挂着的联璧,“天地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1983年,易学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86年报名自考,不到两年,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自考专科毕业证书。1995年到1998年,经过三年函授获川师本科文凭。2013年,参加西南大学研究生班学校管理学习,取得毕业证。如今知天命的年纪,他还是保持着一周两到三本书的阅读速度。
  易学军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满了书,有《毛泽东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理学》《未来简史》《见证变革》《智慧教育》……易学军如数家珍:“什么样的书我都爱读。小说爱看,专著要看,诗词杂文也看。之前爱看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就想得到教育真经,轻松教学。慢慢喜欢教育书籍,懂得百年育人的事业值得一生追求。后来喜欢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领悟到了当校长需要有思想和定力。如毛泽东、苏轼、郭沫若系列书,试着从一个个成功人士的身上找到培养人才的路径。再读更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后,知道育人教书是灵魂的对话。最近阅读的是校长著述和名校介绍,为的是帮助自己更好地引领学校发展。我读书后,总要找朋友讨论,再在会议上和教师一起分享,这也有利于我和大家在教育管理上形成共识。”
  在高家小学任职后,易学军养成了一个习惯,中午吃完饭,他会先漱口洗手,然后择一本书,在教师和学生们午休的时候,走出高家小学。沿着学校周边一条长约四五公里的路,一边读书,一边散步。
  “一天不读书就浑身难受。”易学军说道,“就像是呼吸一样,读书已经浸入了我的骨血,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年9月,特级教师黄瑛和学生荣获四川省教育报刊社“北京市冬奥会吉祥物征集优秀作品奖”
  “躬身入水,必起涟漪”
  读书是为教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易学军分配到仁寿县原大革乡的鸭塘村小。
  山区村小办学条件差,师资紧缺。易学军一个人包班三年级42名学生的所有学科,从语文到数学全都亲自上阵,常常备课到深夜。
  村小没有住宿,他就每天步行从中心校到村小往返,风雨无阻,从无耽误。学校不提供伙食,为节约时间,易学军中午留在学校备课。经过努力,他成为了大革乡小学教师语文教材教法学习考试的辅导老师,并帮助全体教师顺利通过了考试。
  “那两年,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能凑合着吃冷饭干粮,渴了就喝点冷水。”回忆那段艰辛,易学军言语中却是无限的感激,“那几年反而让我坚定了选择,农村需要文化改变面貌,家长需要知识科学种田,孩子需要文化改变命运。我这一生,注定是要教书育人的。”
  两年后,易学军被调到尖山乡民力村小任教,每天依旧步行二十多里路,从未耽误过学生一分钟的学习。因教学成绩好,1986年,易学军被调往原大洪乡中心小学,一干就是15年。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成绩“双优”,1994年,易学军被任命为中心小学校长。
  作为当地曾经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又是教学成绩最好的老师,易学军在当地颇有威望。他知道,他应该承担更多的事情了。第一件事,就是让所有的学生有书读,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曾经“读书”的执念,经过无数个日子的发酵后,由“向自己”转为了“向学生”。
  易学军刚赴任时,“知识无用论”开始盛行,家长们纷纷将孩子们送出去打工。为了做通家长工作,他手持木棍,上山过河,走村入户。到田边地头和家长谈心,到工厂田地请学生返校学习,一个星期步行200公里,最终将12个退学的学生留在了课堂。
  此外,易学军还常为孤儿和特困生提供无费用就学的机会。当时学校有俩姐弟,父母因犯罪入狱,两人面临失学无家的困境。易学军知道后,主动减免俩姐弟一切费用,还自掏腰包提供生活资助,直到完成学业。
  “我就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我知道读书对农村的孩子有多重要。”
  2001年,易学军迎来人生中另一个转折点。他被委以重任,调派到仁寿县四公乡中心小学(现四公镇九年制学校)任校长。
  彼时,由于种种原因,曾经颇有名气的四公小学,处在家长和社会议论的风口浪尖。生源下降,教师缺少热情,社会各界对学校存在一些负面看法,学生家长也不支持学校工作,常因一些芝麻小事,隔三岔五到学校找麻烦。
  如何尽快改变学校的现状,扭转学校的颓势,重新得到老百姓的口碑,是摆在易学军面前的难题。
  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首先是凝聚人心:“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接着是立目标:“学校看得、考得、听得”,要把四公学校办成师生精神风貌看得、教育质量考得、各界口碑听得的“三得”学校;第三就是狠抓教学质量,仅仅两年,四公中心小学的学生参加学区的优生竞赛考试,单科和综合成绩均名列区第一名。
  为重塑学生的精神面貌,他重视文体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每天早上,他亲自带领住校学生一起晨跑,还经常组织师生徒步远足,晨出晚归,行程50多公里,跨越3县6乡,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
  经过一年努力,四公学校的形象大为改变,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众多农村学校因人口锐减,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四公学校入学率却不减反增。远近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四公学校就读。第二年,学校便获得了汪洋区教育质量和管理工作特等奖,跻身先进学校之列。
  说起易学军,四公的老百姓没有不竖起拇指夸赞的。但面对周遭的赞誉,易学军却表现得非常谦逊。
  在他看来,所有改变都不过是自己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躬身入水,必起涟漪。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一个校长应该做的事情。”
  传承与创新
  2017年5月,易学军调任百年名校高家镇小学校。
  这学校原是本地先贤高秉诚先生于1917年创办的。高秉诚在家乡首创“新学”,其七十大寿时,郭沫若赞之曰“人生七十古来稀,先生道德过古人”。
  走过百年历史的高家镇小学,如今是眉山市美丽校园、眉山市教育科研的示范学校、眉山市十佳校园。
  此时来到高家小学,很多人觉得总算能松口气,可以歇一歇了。易学军却不这样看,他说:“组织让我到高家小学,是为了把学校办得更好,而自己多年的理想更要在高家小学结出新的果实。”

易学军经常组织学生徒步远足,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易学军任职高家小学校长,正值高家小学百年诞辰。
  “百年来,高家小学在曲折中前进,在奋斗中壮大,靠的是高小精神的引领,那就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敬业奉献永争第一的进取精神、结伴同行成人之美的团队精神。”易学军说。
  经过一番梳理,易学军很快提出了“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传承,传的是百年高小精神,“勤奋学习、诚实做人”的校训,“结伴同行、成人之美”的教风,“健康明礼、阳光乐学”的学风。创新,则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大时代。易学军提出“开展智慧教育、建设最美乡村学校”的办学目标,把 “做真人、心向善、人爱美、悟智慧”作为育人目标。
  易学军是一个行动者,短短四年,他和全校师生不断攀登上农村小学教育的高峰:2018年学校名列眉山市艺术学校,2019年教育质量名列评估学校第一名,2020年学校成为眉山市足球特色学校。
  收获成功,就要付出。易学军为工作倾心尽力,头发又掉了不少,同事调侃他“聪明绝顶,智慧象征”。
  “头上的头发越来越少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易学军哈哈一笑,“但是呢,头发越来越少,可有些东西却慢慢增多了,比如脑子里的见识,还有越来越好的高家小学。”
  刚到高家小学,易学军就对学校做了细致诊断,发现学校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教师专业成长的机遇欠缺,教师参加各级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培养专业的、优秀的教师难度很大。

2018年1月22日,易学军向省市县领导汇报高家镇小学校均衡发展工作,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孙悦高度好评
  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易学军带头开展了一场持续性的“学习型教师,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在他的带动下,高家小学的每位教师每年要有一份学习提升计划;每周要安排一次集中学习的时间;每次学习一定要有一名学习辅导老师;每学年每位教师要有一次以上的外出学习活动;教师每学期学会或提升一项教学基本功;每个教师有一个学习记录本;每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每年写一份学习反思文章。
  “我自己是个读书人,所以我的方法也简单,去读书,去学习,知识储备量充盈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校长是这样,老师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易学军说道。
  “大智大慧是觉悟”
  “书生校长”易学军,继续以“读书”为执念,影响着高家小学69名教职工以及近千名学生。
  在高家小学,老师们嘴边常常挂着这样一句话,“易校长用心帮助校内的每一个人成长,高小人是不断进步的,也是幸福的。”
  黄瑛是高家小学的优秀教师之一,也是县唯一的乡村特级教师。从工作之初就扎根高家小学,已经32个年头。能力出众的她从没有想过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她表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更知道山里的孩子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黄瑛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让易学军十分钦佩。在易学军心中,黄瑛从来不是他的下级,“黄瑛是高小的骄傲,是我教学工作上的老师,也是我生活中的朋友,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向前。”
  在“学习型教师,建书香校园”的活动中,黄瑛与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她还经常在学校开办的“高小智慧讲坛”作专题讲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全校教师、学生、家长走向书桌。
  廖芸艺是高家小学的年轻教师。易学军像对其他年轻教师一样严格要求,将积存的教育书籍送给她学习,要求她既要做好笔记,还要在课堂中实践。廖芸艺还拜了黄瑛为师,和优秀教师高艳、黄荣一起参加课题研讨,通过“送出去赛课、岗位上锻炼”,短短四年间,廖芸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学区语文学科大组长,在高家小学教导主任的岗位上快速成长着。
  任一宁是易学军任教的2019届一班的学生,在易老师的影响下,他爱上了阅读。学校图书室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易老师送他的国学经典、科幻小说和学科学习指南都成了他的宝贝。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荣获省市人才艺术大赛奖。
  2019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高家小学被评为仁寿县十佳书香校园。
  但易学军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2019年,高家小学列入眉山天府新区管辖,教体文旅局要求学校抓住发展机遇,比肩成都,走开放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之路,办优质、特色、示范、开放的教育。
  为此,易学军说:“若想高家小学成为乡村最美丽的学校,首先要做的是要让读书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教师自觉读书才能丰富教育思想跟上时代步伐,学生喜爱读书才能勤学善思。要让爱学习爱读书,成为我们源于内心的自发的觉悟。”
  易学军曾参加过一次校长大会,会议主题是“智慧教育”。会议结束后他开始深思。所有人都说“智慧教育”是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培育学生,但易学军对此却有更深的理解。
  “大智大慧,称为觉悟。欲求开智慧,第一是寡嗜欲,第二是读书博学。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但智慧是悟出来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底座和根基,还得是传统文化教育。”
  在和教师们多次探讨后,易学军决定探索“互联网+”时代农村小学校通过校本教材开展智慧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以“高山景行,真善美慧”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智慧教育”实践,编写特色校本教材:智慧教育读本《真》《善》《美》《慧》。
  编排上也独具匠心,每篇文章有原文和导学两大部分,导学部分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简析、知行合一三大板块,既适合学生阅读理解,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指导。
  第一本教材《真》,以《诗经· 卫风·木瓜》为开篇。《卫风》终之以《木瓜》,此诗考察民风之厚薄,大有深意在焉。诚如张之洞《劝学篇》言:“世道之晦明,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从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再到书香小镇,最美乡村校园一定是通过科学和智慧的阅读来实现的。

如今的高家镇小学校已是远近闻名的书香校园,学生们常常坐在读书角读书,这也是易学军最喜欢的校园风景
  如今的高家小学,在百年历史文化的滋养下,正开出一朵朵新时代的花,这些花散发着一阵阵书香。每天,易学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站在校园里的树下,看孩子们春暖花开的笑脸,听校园里伴着鸟语蝉鸣的书声。(文/《新教育家》金鑫;图/易学军 王化桥)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