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师陶]讲好行知故事 办好百姓身边的优质学校——陈宗荣校长访谈

发表时间:2021-05-24 13:31: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记者:成都高新行知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您以前的执教经历对执掌行知小学有哪些方面的助益?
  陈校:我是2019年9月调到行知小学,之前在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任校长。我1987年参加工作,从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曾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礼仪教育标兵等。这些经历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教育,潜下心来付诸实践。我认为,三十多年行知合一的教育经历,能够让我更好地引领学校去追寻教育的本真,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让学生具有“真人之德、学问之法、健康之体、艺术之美、创造之能”,创办一所校园美、管理实、教改活、质量高、特色明的百姓身边的现代优质学校。
  记者:学校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为办学思想,创办五年来,您认为学校的特色构建和风格锻造有哪些成效?
  陈校:我校秉承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办学思想,以“惟新惟真”为校训,提出了“播下创造种子,奠基出彩人生”的育人理念,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行知合一”“爱满天下”成为了行知教育人的风格。“行知合一”首先强调的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在管理上,我们狠抓文化建设,让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体系、规章制度入脑入心,同时,细化学校发展规划、学期计划、各教研组计划、班级建设计划等,促进学校工作落实落地,并利用学校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检测各层级完成效果、调控各方面工作,促进全体师生践行学校制度与文化。其次,“行知合一”,行在前,知在后,点出了学习的普遍规律——在行动中生发出知识。我校一直倡导“做中学”教学理念,建校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各学科“做中学”教学模式,并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包括学科拓展型活动和主题活动等,为师生创新创造提供肥沃的土壤。
  我校仅仅是运动舞蹈这一个项目就多次荣获:高新区校园足球啦啦操比赛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第二名、小学甲组希望之星、小学乙组一等奖;成都市幼儿体操基本动作锦标赛暨成都市体操锦标赛快乐动感舞小学丙组自选器械一等奖、小学乙组自选器械一等奖、最佳编排奖;四川省轻器械健身操舞小学乙组第一名;2018年“亚洲杯”运动舞蹈大赛四川选拔赛一等奖,国际运动舞蹈教育成果展演铜奖等多个奖项……
  记者:两次来学校,我们发现校园文化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吸引我们,那就是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请问学校是怎样做的?
  陈校:让行知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我们开设了阅读课、建设行知书院、行知流动书吧、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节等活动来推进。老师们还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为基础,将好词好句、优美文段、诗词背后的文化等汇编成册,作为师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并为它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诗韵行知》。编写这套参考资料,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需求,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编辑而成。编写这套参考资料的指导思想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通过经典诵读,领会做人的道理,感悟人生的哲理,习得为人处世的方法,掌握与人交往、生存安全等能力。
  学校还通过晨读、课堂学科渗透、放学路队吟诵、丰富多彩的诗歌节日活动等来落实,让孩子们清晨来到树下读书,校园里书声朗朗,情趣浓浓,下午踏着诗歌的节奏回家,诗韵悠远,诗意绵长。
  记者:行知小学的老师普遍比较年轻,但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却觉得老师们都非常阳光上进、课堂有自己的特点。可否谈谈学校的师资情况以及激励教师成长和师德师风的建设的举措?
  陈校: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名师成就名校,名校孕育名师。在高新区行知小学,92名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有15名研究生;中级、高级教师近40%。近年来,高新区在教师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学校也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做引子。就是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坚持教育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二是指路子。通过教师愿景规划的制定,让教师朝着目标努力奋进。三是递凳子。通过“青苗工程”“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读书沙龙等方式,为教师成长助力。四是搭台子。通过新教师亮相课、校级赛课、研究课、行知大讲堂、优秀教师教学思想发布会等形式,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五是架梯子。构建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培养机制,用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分类、分层快速成长。六是送被子。通过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关心关爱活动、解决教师实际生活困难等形式,达到与老师们共情的目的,老师们无后顾之忧,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成长进步更快。
  记者:陶行知“爱满天下”四个字成了学校醒目的文化地标。我们认为这里的“爱”,就是爱祖国,爱孩子,爱未来,爱人类。行知小学如何在师德建设中利用榜样的力量?
  陈校:“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将“爱”定为校魂,关爱每一个老师的发展,爱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爱满校园。在具体的办学行为中,学校力求丰富“爱”、充实“爱”、践行“爱”,用“爱”铸就学校的“精”“气”“神”。学校由教科室牵头,全校教师参与,自愿、自觉撰写行知故事,并以行知讲堂的形式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行知教师对“爱满天下”最真挚的诠释。
  如2019年6月17日凌晨,大家在睡梦中被一声炸雷惊醒,狂风肆虐,瓢泼的大雨倾泻而下。学校地下停车场排水不畅、教室功能室的门窗因疫情防控未关、学校电子测温棚有被吹翻的可能……后勤处立即电话联系值班人员处理。但一些关键环节值班人员无法解决,后勤主任江玉林在凌晨四点钟顶风冒雨驱车赶到学校,现场协调、指挥,解决问题。清晨,孩子们到树下读书的时候、教师来上班的时候,看到的的是风平浪静,校园静谧安详,书声朗朗。都不知道在半夜,在那肆虐的狂风、那倾盆的暴雨、那摄人心魄的雷电中发生的拼搏故事。
  年轻的体育老师刘川,主动请缨上高原,到德格县支教,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前段时间给学校传回很多支教过程中的故事,老师们看了都很受感动。刘川老师在支教过程中践行民族融合,帮助涉藏地区孩子成长的行为,就是具体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这样的行知故事还很多很多……学校开设了行知大讲堂、举行了“感动行知”十大人物评选等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家,教育引导学生,让“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记者:行知小学以“创造教育”为办学思想,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如何契合的?
  陈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我们认为,创造教育突出育人为本、能力为重,注重创新,发展个性,立足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超越发展,幸福发展;关注的不仅是今天,还有未来;面向的不是个别,而是全体;追求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善的理念体系,作为精神引领,为学校创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其思想精髓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校将着力进行“乐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开发学生爱学、乐学天地的同时,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将学习过程从“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必须退隐为“导演”,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动手动脑,提高能力。
  其次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学校利用城市少年宫,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成立丰富多彩的社团或兴趣小组,逐渐形成学校“微田园”“运动舞蹈”等特色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辩论大赛等;此外,读课外书、做读书卡、练书法、弹琴、画画、做家务劳动等应成为学生的必做作业。这样既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又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三是社会活动。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学生的许多时间并不都是生活在学校,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时时生活在社会的群体中。如果让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困难,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创新和生存能力。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与周边单位、科技企业等紧密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学生研学、游学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用所学回馈社会。
  学校也在不断地为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发芽在做探索。比如“微田园”建设,在二楼平台做了一些学生可以动手的小种植、小养殖。这次学校提出了一个重点项目建设,已经规划出了一个劳动实践的基地。有了硬件的支撑,下一步学校也将进一步做好做实劳动教育。
  记者:陶行知先生说过“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不容忽视”。在学校,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品格教育的环创设计,学校希望这类无声的教育发挥哪些作用?
  陈校: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家庭幸福的见证,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结合当下学校德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行知小学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需求,学校力求以品格养成为抓手,以课程为载体,选取了“有序、友善、主动、节俭、明辨、勇敢、诚信、专注、爱国、坚持、担当、感恩”等24个品格作为内容,按照“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我要怎么做”“我做到什么”的逻辑主线,采取内涵感知、情感体验、价值澄清、行为指导和实践评价的行动路径,着重指引小学生探讨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最大限度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并在行为上自觉地遵守、切实地践行,实现品格的自我建构自主生成,进而把美好品格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校园环创上就紧扣品格教育的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品格小精灵、品格厅、品格星评价、品格故事汇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成为了教育的载体。品格教育开展短短一年时间,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老师们幸福地感受着孩子们别样的变化。
  记者:行知小学一直关照学生的健康成长,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陈校: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畏学和恐惧是他们进入小学之初遇到的最大的敌人。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在入学这个阶段战胜这个敌人,并习得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呢?通过几年摸索,我们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品格相伴,五好同行》入学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品格教育,在活动和游戏中,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听、说、读、写、思”,行为习惯“坐、立、行、谈、尊”,卫生习惯——“吃、穿、玩、洁、劳”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深入细致的行为习惯教育,为孩子创设一个“心理安全过渡期”。
  如何为他们创设“心理安全过渡期”呢?在入学周,我们依托“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形式,再结合课程安排,用吻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美妙的诗歌童谣,配着有趣的绘本故事以及经典的动画影片润泽他们的心灵,同时用写绘的方式让他们尽情表达所思所想,消除他们对陌生环境的畏惧与恐慌心理,培养孩子爱学乐学、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帮助他们顺利迈出求学之路的第一步。我们还通过就餐、如厕、整理、列队、听课、午休及文明教育,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引导与训练,帮助孩子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建立良好的秩序观念。
  这就是我们在品格教育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套解决幼小衔接的“行知始业课程”,关照初入小学的孩子健康成长。随着这几学期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我们还将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提炼,我相信这会成为行知小学又一个特色。
  记者:行知小学未来在校园环境规划上将会有什么样的举措?
  陈校:学校的设想是要让校园更加有“陶”味,让陶行知精神能够浸润全校的师生和家长,我们规划了“陶校十景”,把人文景观当作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构筑充满爱的濡染,真的追求、善的弘扬,美的熏陶的和谐环境。
  建设行知家园,在乐创楼的底楼,食堂门口的大厅,以“与爱同行”为提纲,在四周和中间的柱头,分成不同的板块,介绍陶行知的生平及主要教育思想。
  建设行知品格墙。乐创楼底楼的两面墙建成品格墙,涵盖24个品格,与之对应的小精灵。还包含榜样示范和互动参与的内容。
  建设行知路。行知楼与创维楼之间的连接楼道上,“每天四问”之“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的内容格外醒目,宛如四面镜子时时鞭策着师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自我真诚拷问中得到洗礼。
  开辟陶园。践行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微田园”为基础,开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各班级的开心农场。
  建设行知走廊。在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引领下,充分利用学校的舞台背后的墙面,彰显教育功能,浸润行知文化,呈现学子风采。反映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真人之德、学问之法、健康之体、艺术之美、创造之能”。
  记者:新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如今年,行知小学怎么利用伟大的抗疫精神,来培养老师和学生有一颗中国心?
  陈校:我们国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大国风范和中国精神,人民生活很快走上正轨。作为行知小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个方面是积极应对疫情挑战,做好防控工作。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控制疫情的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孩子们去感受家庭、社区的团结、友爱、互助,向疫情发生以后的“最美逆行者”学习,进一步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老师们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家充满正能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家防疫期间,老师们积极想办法,在网上指导孩子的居家学习、锻炼和心理辅导。及时通过QQ群、微信群与家长做线上培训,推送一些相应的资料,安抚家长和学生的恐慌。很多老师为此加班加点、无私奉献,还不断给家长和学生推送我们身边的榜样和英雄人物,比如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派出所警察等等,他们要冒很大的风险,他们是小人物,但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引导孩子们看、读、写、画中国人民的抗疫故事,习得精神营养。
  通过疫情防控的过程工作实践,行知小学的老师更加理解了“爱满天下”这一教育情怀的内涵实质,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家更加明白,只有现在认真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吴荻 彭运康)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