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师陶]施民乐之魅,展鸿鹄之志——走进成都市双林小学

发表时间:2020-11-03 14:29: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成都市双林小学创建于1988年,在长达近30年的办学实践中,实现无数次自我超越,逐步形成了“为人德馨,为学才馨”的学校文化。双馨文化发展至今,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育人成就,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多年来“民乐”一直是双林小学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开发制作《双馨娃娃学民乐》校本课程;多次举办校园民族专场音乐会;民乐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走进社区……双林民乐奏响大江南北,已然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双林名片”。
  走进双林小学,从校门口国学浮雕墙、操场边上的国学立柱,到走廊上的国学小书架、国学宣传画,再到教室内的国学小天地课堂上一个个经典的国学故事、一句句修身的名言,都能让人感觉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
  2008年,该校启动了“小学校园国学课程的开发”探索,在西部率先开设“国学课”,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优质校本课程,推出了《国学课程实施纲要》,分年段编写了三套《国学》教材,建立了国学电子教案库,并将教师的教余随笔、学生的学习心得都汇编成集。“传承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将把该校制定的《国学课程纲要》、自编《小叮当进国学园》等国学教材引入到成员校,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帮助成员校教师根据自身特色自编国学读物,组建国学诵读团,让学生在学习中诵读,在诵读中学习,逐步将国学纳入到校本课程中。通过开展国学讲座、国学论坛、国学比赛等活动逐渐渗透,使集团学子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儒雅之士。
  在建校之初,学校就十分注重特色教育,这既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也是赢得社会认可的需要。双林小学的民乐教育就是这样一张拿得出手响当当的品牌名片。20年前,双林小学在全国小学教育界,率先开展了旨在“听丝竹之声、育中国之魂”的“每课一曲”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探索与研究,课程是一门以中华民族音乐欣赏为基础,以模仿表演与尝试创作为延伸,旨在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校本活动课程。民族歌曲、地方音乐、戏曲唱段,成为学校音乐课基本的素材;信天游、二人转、“花儿”,成为师生们耳熟能详的话题。
  2002年3月,学校开设了全校性的民族音乐鉴赏课。通过学校音乐组教师们的采编,学校民乐队、合唱团、舞蹈队师生的共同演示,编辑制作了60个中国民族音乐电视讲座,包括:中国民族器乐及作品、民族歌剧音乐、民族舞蹈音乐、民歌、戏曲及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以及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创作音乐作品。学校每周设一节20分钟的短课,全校师生定时收看讲座。坚持校民乐队的排练与演出,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戏曲;选择了300首(段、句)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音乐课的“每课一曲”供学生练习;多次举办校园民族专场音乐会等。学校还总结梳理了10年“每课一曲”的研究成果,开发制作了中国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双馨娃娃学民乐》。
  如今,提及双林小学,很多人都会将它与民乐联系起来。上央视综艺晚会、多次与日本访问团同台献艺、三届大型专场音乐会、数十次校内外演出……双林民乐奏响了大江南北,已然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双林名片”。在民乐成功的感召下,歌曲创作、美术、舞蹈、戏曲等也名扬蓉城,先后荣获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舞蹈一等奖、戏曲联唱二等奖、国际美术作品二等奖……数年来,双林培养了百余名市区“艺术十佳”,他们中的多数人仍执著于对艺术的追求,有的远赴世界音乐中心专业深造,有的在国内艺术院校延续着艺术的传承。2008年1月,凭借着对艺术教育的孜孜不倦,凭借着沉甸甸的成果,凭借着良好的社会口碑,学校被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学校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教育文化,多维普及艺术教育,打造特色课堂,提高艺术修养。学校还强化社团活动,提升艺术品质,历练精品项目,彰显艺术特色。学校音乐组老师和语文老师,鼓励和引导同学们进行歌词创作。迄今为止,学校已有数千同学投身到歌词创作中。2001年《我要划船去台湾》荣获成都市第四届新创作歌曲大赛一等奖;2005年获成都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先后被四川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2007年《小雨》《老树爷爷》再次荣获成都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学校美术课将创作与孩子们听过的音乐相联系,不同民族的歌手、戏曲人物的脸谱等纷纷跃然纸上,孩子们创作的民族风作品系列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科学实验室里,小科学家们热烈地探究音乐中的科学,同时也发现科学中的美……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大学科”的艺术教育理念在学校老师中悄然形成。
  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丝竹之声”课程,浸润了一茬又一茬双林学子,必将为双林孩子的人格魅力、艺术修养,情操陶冶,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花一样的生命得到淳美的滋养。(《师陶学刊》)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