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师陶·践行]锦官城小学:博物馆里的“天地人”

发表时间:2020-11-03 11:19: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成华区是成都市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文化富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以“古蜀文明”为特征的天府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地处“大城北古蜀文化核心区”中心地带的锦官城小学,开启了一场文化与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创意提出建“一所坐落在博物馆里的学校”,将“文化强校”作为学校提质升位的重要抓手,构建以“博物馆文化”为指向的价值体系、景观体系和课程体系,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哺育孩子,逐步培育起“知识自信、智慧自信和文化自信”。
  “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从学校书画博物馆走出来,记者的脑海里立即冒出了元代诗人王冕咏墨梅的佳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礼记·大学》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要培养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社会新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哪里来?著名诗人于坚在《老昆明》一书中写道:在一个刚刚完工,粉刷一新的小区里,是不会诞生歌德之类的人物的,李白、歌德、曹雪芹这样的人物总是在“古色古香的东西”中诞生,这是文明史的一个普遍经验。学校,正是承担着涵育国民文化根基、培养“浩然之气”的重要任务。认清了这一点,就认清了学校的任务和使命,也厘清了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曾几何时,锦官城小学校长彭学明苦苦思索着这一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他要用“文化”这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一座文明的宝库,开启学校办学品质全面赶超的崭新旅程。他们紧紧把握“‘天府文化’进校园”这一时代脉搏,提出了办“博物馆里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努力促进“天府文化的校园生长”。短短两年时间,锦官城小学一跃成为引领成都市成华区优质教育的高地,更被媒体称为“一种全新的质量观正在萌芽”。
  到底是什么“质量观”,让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迅速转型为现代化的优质学校?锦官城小学教育人回答:文化强校。究竟什么是天府文化的根、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回答:博物致知,人文化成。
  锦官城,一个悦耳动听的名字。这不仅因为,它是成都的文化记忆,曾经的蜀锦名满天下,今天的芙蓉依然如锦。而更因为,它连着学校的“前世今生”,潜藏着古今的教育之道。
  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003年,她作为成都市推进公平教育的示范工程,将上千客居成都的建设者家庭的教育重任紧紧扛在肩上。“红花”,是对这些孩子的期待,更是师者的拳拳用心,“让每一个生命都如花绽放”,是学校代表党和政府,向社会发出的郑重诺言。
  她做到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她的志向变得更加高远。驷马桥西片区的羊子山西路上,一所崭新的现代化校园是她的新家;她在光荣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一所能够容纳36个教学班的完小——城市社区配套小学的办学定位,激励着她将目光投向更加辽阔的天空——学校办学转型迫在眉睫!仰首向北,那是新近发掘的老官山汉墓遗址所在地,“双面提花”的织锦技术早在汉代就已经如此成型,然后向南,直到濯锦之江,直到叫响“锦官城”的美名!而脚下,是更加久远的羊子山古祭台遗址,那些祭天用的鼎彝豆俎,是“三年成都”的最好明证。因“吾不能高车驷马,誓不过汝下!”这句誓言而励志千秋的驷马桥,不远处就是“禅宗祖庭”,号称“川西第一禅林”的昭觉寺……彭学明校长惊喜地发现,“我们的新校址位于大城北古蜀文化遗址遗存圈”的核心地带,“锦官城”,应该是我们领属的骄傲的美名!正如彭学明校长所言:学校的命名关系到学校未来档次、品位高低和格局大小,影响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学校的顶层设计犹如“编筐”,“筐”越大越能装:既能装“过去与现在”,也能装“未来”。
  而教育是没有固定边框的。整个大城北,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我们要让学生汲取脚下这块土地深厚土层里的文化养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进而将这种文化基因转化为复兴中华的文化担当!”彭学明校长如是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最好的教育也唯有文化浸润。为此,锦官城小学在教育、历史、文博等专家指导下,不断深化“天府文化校园生长”的认识。最终,一个偶然的关于羊子山古蜀文化博物馆的设想演变成了蔚为大观的“博物馆文化”体系。
  何谓“博物致知”?何谓“文以化成”?对很多人而言,文化似乎就像摆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或者记录于经典的旧文字。而对锦官城小学,文化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彭学明回忆他的父母,虽没多少文化,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却都是按照祖辈相传的风俗礼仪行事,这种文化就在中国人的血液里默默流淌,是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一定是鲜活的。人们可还记得,他们第一次睁眼看到世间万物的惊奇;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教给他们世间万物的名字;可还记得,是谁教他们理解世间万物的关系。博物,发端于对世界的认知、根植于人类文明的结晶、着眼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即是教育的“化身”;文化,是文明传承的最终载体,传承即是最大的教育。
  真正优秀的文化也一定是不过时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对“文化”的阐释至今不会过时。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对“格物致知”的总结也不会过时。几千年来,文化就这样流淌着,蕴藏着人类对万物的不断认识。有天文、地理而后有人文,有格物、致知而后有文化,有博观、约取而后有经典。过去、现在、未来“殊途而同归”,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不断的文化基因,如《道德经》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中华文明里,天,创始万物;地,资生万物;人,则成就万物。万物,因人的存在而有了意义。人亦大,所以人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在中国文明史上,在天府文化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圣贤英雄、君子豪杰涌现出来,去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创造灿烂的文明。有了这一“大”字,博物馆,也就不仅仅是摆着古董的房子,而更是包含着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生命舞台。文化复兴,首要在“复”关键在“兴”,“复”不仅仅是要回归,而更重要的是吸纳既有文化之精华,是“兴”的基础,也是“兴”之源泉。“兴”既是让文化得以传承,更是让文化更“现代”、更辉煌。正如彭学明说,锦官城小学的文化之根一定在传统,但也一定是未来50年、100年甚至几百年都还能新鲜的文化。
  锦官城小学羊子山书院大讲堂第二期邀请了著名主持人陈岳分享学习国学的心得。文化有道,博物馆有形。在锦官城小学,博物馆林林总总:既有古代的羊子山遗址博物馆,又有现代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既有高雅的书画博物馆,又有“育人如稼穑”的农事文化博物馆;既有西蜀园林博物馆,还有看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天府名人文化博物馆……别校的功能室,在这里成了相应学科的博物馆!看似没啥逻辑的规划,在锦官城人的心里,其实核心脉络只有一条:博物馆里的“天地人”。天地是不言之教,而人是天地之心。彭学明还记得在学校还未决定搬迁时,自己在北京逛国家博物馆,发现羊子山遗址的文物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还要丰富,直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再到后来锦官城小学与羊子山交汇一处,不得不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命”。羊子山遗址,是古蜀先民祭祀天地的主祭台,可谓中国最早也最大的“天坛”,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包括从旧石器时代一直绵延到明朝各种墓葬211座,堪称“地下古墓博物馆”。 难道学校就是展览老古董吗?当然不是。彭学明说,羊子山祭祀文化引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敬”字。敬天地,敬尊长,敬父母,敬老师——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第一部经典《尚书》开篇写尧的品德“钦(敬)明文思安安”,在羊子山遗址历然在目。
  有敬畏则自身清明、有智慧。彭学明说,最近几年来,新闻报道屡屡出现儿童自杀、威胁父母、顶撞师长等事件,正是因为现代教育常常忽略了对孩子敬畏心的培养。科技文明发展到现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也正因为人类早已对天地自然失去敬畏之心,以为能征服世界,实际仍不过“渺沧海之一粟”。正是随着对羊子山祭祀文化的深层思考,锦官城小学的老师开始各种“头脑风暴”,博物馆文化的点子也层出不穷。古有天地祯祥的羊子山祭台,而代表着现代人对天空和宇宙认识的是“航空航天博物馆”,只是这一次将不再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是“赞天地之化育”。作为人类在大地生活的基础——农业文明,也将以农事博物馆的形式展现。但是,这里不仅是农业历史的呈现,更肩负着崇高使命:引领孩子对人类生存危机解决之道的探索。田园诗意,孔子赞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正是从植物和动物开始;辛苦耕耘,古人说礼仪“本于饮食”,人生的道德教育也必然开始于饮食和劳动。
  未来的锦官城小学,整个校园还将是一座西蜀园林博物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园林,不仅体现着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形象认识,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体现。现代的高楼大厦无时无刻不展现着人类征服天空和大地的野心,而园林只在“万水千山总是情”。如果说农业和园林展现着人与自然最直接的关系,那么书画则集中展示着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古人云“志于道,游于艺”,诗词书画艺术,不仅是器物、玩物,而正是人对于道德的践行。在已经建成的书画博物馆和“不羁巢邓乃斌艺术专馆”,学校引入本区书画家资源,在众多名家的指导下,更让孩子们近距离濡染翰墨芳华。锦官城小学老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天天泡在文化里,仿佛也正应了杜甫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彭学明说,传统文化可亲,孩子对此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因其核心就在于“教做人”,人是天地之心,也就是最大的“物”。而这一切开始,唯有向古圣先贤、最好的榜样学习。在锦官城小学,如果要问最大的博物馆在哪里,学生都会告诉你:天府名人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就在各个班级里——全校36个班,36位四川历史文化名人进入各班级,司马相如、诸葛亮、李白、杜甫、朱德、张大千……学生将在老师带领下挖掘名人的精神和品德来建设班级文化。六年级孩子毕业后,又将名人课程传承给新进校的一年级孩子,这既是文化传承的仪式,也象征着巴蜀文脉永不枯竭。
  六年级的毛俊梅老师带第一届国学班,诸葛亮作为班级名人,《诫子书》成为班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了每一位学子的精神。又如相如班,司马相如人人熟悉,老师们则告诉记者,人们往往赞叹其文章,忽略其事功。历史上,司马相如因其“王道教化”治西南夷的功绩,被称为“安边功臣”。相比起文章和爱情故事,他的功绩和德行将对学生起到更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另一个选择朱德作班级名人的班级来说,则与孩子的现实成长联系更紧密。辅导员毛静介绍,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溺爱,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等确定。因此,朱德班提炼的核心精神是“以德润心,与爱同行”。
  在班级名人文化之上,统摄整个名人文化课程最为重要的活动则是祭孔仪式。鼓乐声中,校长用恭敬的声音恭诵祭文,孩子们跳起“六佾舞”……自2013年9月28日始,锦官城小学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祭孔仪式。彭学明说,泱泱中华,唯有孔子方能代表我中华文化。祭孔不仅是尊重孔子,更是对中国文明的尊重。孔子像很快将树立在学校进大门正中,标志着这个时代复兴的精神。彭学明说,“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参加这种庄严仪式,我相信一定能触动孩子的心弦,长期浸润、内化于心。文化自信,首先要文化‘自爱’。”博观约取而有经典,这是孔子留给后世最直接的遗产。如今,经典诵读、国学吟诵早已成为锦官城小学的常态。也唯有在经典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支撑起如此博大的天府名人文化博物馆,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才有章可循。
  常态化的经典诵读不仅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识字,而更重要是启蒙了心灵。家长和老师们很快看到了效果:孩子更懂事、懂孝顺。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周末的课外国学班。从学生的改变发现了传统经典对教学的正面促进,老师们对传统文化的接纳逐渐地从被动到主动。有的老师甚至感觉到自己生命状态的变化,教学上取得明显进步。
  成绩也很快展现,2017年,成华区全区调考,锦官城小学国学实验班一跃成为黑马,学业水平测试各科均达到示范校水准。2017年秋季开始,学校招入一年级新生,片区居民家庭构成的学生数量已占70%以上。彭学明说,曾经有很多家长和教师担心传统文化回归不利于教育,其实恰恰相反,传统文化对于诸多的教育难点,有很大的针对性。
  天府名人如此济济,其教育根本在什么?彭学明当然有过深思熟虑。其实,无论是司马相如的事功,扬雄的著述,还是诸葛亮的智慧,李杜的诗篇、苏东坡的襟抱……都可以用近代四川国学大师刘咸炘《蜀学论》的一句话概括:“文化江汉,庸蜀先从。”即,中华文明的“人文化成”,从黄河转向长江流域,首先是从四川开始的,并由“文翁兴学”发扬,文翁所兴的,正是经典教化。两千年前,蜀地学子诵读《大学》《春秋》,出将入相,建立功勋;两千年后,锦官城小学的师生仍在诵读这样的经典,天府之土,一簇簇新苗从深厚的文化土壤里破土而出,欣欣向荣!(《师陶学刊》杨军)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