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随笔]语言沟通,尽量善意

发表时间:2022-08-18 16:44:00    来源:品格周刊
  前几天在学校里接了个很有意思的儿童咨询。一个三年级小男孩上英语短剧课,浇花作主题,小朋友们轮流扮演水壶,有浇向日葵的,有浇玫瑰的,然后依次站起讲自己浇了一朵什么花。结果轮到他了,他站起来说:“我要把水浇到Julie的头上。” Julie就是英语老师朱莉,全班哄堂大笑。
  朱莉当场就生气了,说他不尊重老师,并狠狠批评了他。这下轮到小男孩生气了,他认为自己只是开了个玩笑,却要被批评,于是拒绝上学,在家长几次催逼后情绪崩溃,被送来见我。
  这个案例既典型又有意义,我征得他父母同意,在不泄露具体隐私的情况下使用它,因为它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言语伤人方式。
  对朱莉来说,小男孩有没有不尊重人?确实有的。当他把“朱莉”和向日葵、玫瑰并称作为浇水对象时,朱莉作为人的特质就被抹去了,不再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是一个像花朵一样可以被摆弄的物件。小男孩没意识到,他这个玩笑的确伴有攻击性,是会伤人的。
  朱莉其实有很多办法来应付这个攻击:“你浇了我能再长高10厘米。”这是迂回绕行,用玩笑方式来回应,把飞来的球拍回去;“那你觉得我是朵什么花?我比较喜欢当百合。”这是替换,把这玩笑当作一个糟糕的比喻;或她更干脆利落地拒绝:“我不喜欢你这玩笑。”不管是以上哪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她应对这局面,可是她偏偏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那就是以攻击回应攻击。
  我们常在日常生活里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位母亲向我抱怨她和六年级的女儿吵架了,起因就是一句话,妈妈下班回家时看到家里女儿最爱的小猫咪四脚朝天睡得正香,就对女儿说:“你看你的猫睡得像死了一样。”女儿听了不高兴,就回一句:“你死了它都不会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妈妈瞬间暴怒,母女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我们撇开这场矛盾,回到母亲的本意,她其实是想表达与女儿的分享:“快来看它睡得好熟啊。”这个善意的分享却包裹了一层攻击的外壳。女儿解读这句话时,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不是语言内核的善意,而是外层的恶意挑衅:“你心爱的猫咪是不是出事儿啦?”那么她也自然给出反击:“你才出事儿了呢!”这种母女沟通显然是无效且负面的,需要让双方重新表达,展示自己真正想要说给对方听的话。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一句话能温暖他人,一句话也能伤害他人。我们要注意在表达时,尽量直接表露真意,不要因害羞或怕被拒绝就包裹一层外壳。在感受到攻击时,不要用攻击去回应,尽量采用其他方式来拆解。只有在善意通过言语得以传递时,我们才能在交流和沟通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文/杨眉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硕士)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