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品格·名家]杜鹃啼血:诗坛中的“C位”

发表时间:2021-08-30 16:26:00    来源:品格少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描述真诚友谊的一篇千古名作,深切地表现出作者对挚友的同情与怀念之情。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鸣来入诗呢?
  百花深处杜鹃啼
  传说蜀王杜宇,号望帝,因鳖灵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鳖灵,自己隐居山中。他死后化作杜鹃鸟,因其叫声很像“不如归去”,也称子规。
  杜鹃鸟早春时节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早春时节,杜鹃花开,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精彩故事让“杜鹃啼血”有了多重含义:“不如归去”的叫声道出游子的心声,于是杜鹃有了思归的意思;而杜鹃日夜悲鸣直到啼血的样子,常常引发故国之思、家国之痛,继而引申出报国的意思。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抒发故国之思;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诗人从各自的境遇、各样的角度写出的感受又不同。
  天地间的愁种子
  那些官场失意、谪居他乡、飘泊天涯的人儿,无不听杜鹃啼而生哀情。柳永在《安公子》中写道:“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归,异地他乡,心中之情萦怀于胸,缠绵悱恻。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人独处的孤独,旅馆的清寒,斜阳西下的静谧,再加上杜鹃的悲啼,有几个多情而命途多舛的人儿能捱得住呢?一个人的孤独、哀怨,当然会带来无以言状的难眠,“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夜半三更,梨花飘落断人肠,而杜鹃的啼血,更是声声寄托词人的孤寂……意境的凄凉当然与诗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也并非每一声杜鹃的啼鸣都表现了诗人们心中的怨恨,还有富含悲壮之意的诗。文天祥在《过金陵驿》中写道:“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一位南宋名将即使被敌军拘囚,仍不忘忠于自己的国家。通过 “杜鹃啼血”这一典故,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文/张露)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