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陆 | 注册

[品格·心理]敢于个性,接纳不同

发表时间:2021-05-26 14:53:00    来源:未成年人网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歌颂青春、歌颂着象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精神。本期,不妨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青少年期”,这个每个人生命中特别却又举足轻重的时期。
  对于“我”的追寻
  青少年期的头号关键词,非“我”莫属了。在这一时期里,我们最需要满足的便是寻求自我的“同一性”。首先,我们要感受到自己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个体;其次,我们要感受到“我”是一个连续的、相同的个体,现在的“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并将成长为未来的“我”;最后,便是我眼中的自己和其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一致的。说得直白一点,在青少年期,最解决的就是所谓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会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一些矛盾的行为:一方面我们想要寻求他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我们却也要证明自己和他人完全不同;一方面我们依然依附于父母,另一方面我们又想要独立。正是这些在追寻“我”的旅程中经历的冲突与动荡,构成了青少年期的底色。
  “叛逆”是个伪命题
  作为一个青少年,最常听到的来自成人的评价便是“叛逆”了,仿佛“人不叛逆枉少年”似的。我们开始对很多事情说“不”,想要自己做出决定。这种所谓的“叛逆”其实与 “不听话”有着天壤之别,在“叛逆”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于“自我”的伸张。如果只将“叛逆”当作纯粹的反抗,那就是误解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晚年时在《自由与命运》中写道:“真正的‘叛逆’不是沉溺于孩子气的挑战,而是某种对自我尊严和精神的捍卫。它是一个人学会尊重自己,以及其他人说‘不’的权利,它不会带来关系纠葛或是自我的负罪感,相反,你从中能够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事物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叛逆”只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有权拒绝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物,但同时也要接纳他人拒绝的权利,在彰显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自我意识,这才是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必须习得的能力。
  “个性”是一种需要
  青少年期的我们总是在追求“个性”,这也是我们表现得十分“叛逆”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特立独行地追求个性不利于我们成长,但心理学家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克雷顿·奥尔德弗认为,人类共有3种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需要,即ERG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一种需要,它象征着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了个人价值。奥尔德弗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如果我们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我们就会更加依赖他人、更加需要满足口腹之欲,这样我们反而无法独立、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敢于个性,接纳不同,这是青少年期最特别的背景色。(文/刘一昕)

关注未成年人网 陪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肇恒璐    

推荐阅读 »